点击下载最新热舞资源

贵在清空美在流畅—评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精品论文】

贵在清空美在流畅—评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注:这篇文章发表于1986 年《舞蹈》月刊第12 期。该舞演出之后,舞蹈圈内 不少反映说它是苏联小白桦舞蹈团舞蹈作品风格的翻版。我本人认为,借鉴他 人溶入自己的新意,也是一种创造。不必因此而否定该舞其它方面的成绩。编 导别出心裁地以一个常见的过渡性动作“圆场”为主题动作,将“圆场”动作 的流畅性同舞台调度的流畅性结合起来,创造出很美的空间动感。为此,发表 了这篇文章。将此文收入本书的目的,在于强调动作自身的美感同舞台调度的 美感相结合舞艺吧小溪,会产生特别流畅的效果。本书收录时未做改动。 据不完全统计,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的122个参赛作品中,群舞竟有56 几乎是全部参赛作品的一半,比例相当可观。群舞,是我国舞蹈创作中一种有影响的传统体裁样式,具有其它体裁样式所不能替代的审美价值,故而深受观 众的喜爱。“二赛”,中的56 个群舞作品,有的却不能归于群舞之列,而是情 节舞蹈或舞蹈剧。因为群舞的概念,不只是人数超过三人(本贴 来自:零舞网 )以上者曰“群舞”的数字概念,首先应是它的艺术特征的概念。 所以真正的群舞,其实不足56 个。从这次参赛的群舞结构手法看,基本上可分 为“实象结构”和“虚象结构”两大类型。

“实象结构”的群舞,以它内容 (或含义)的满实和明确,以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关系的具体性为其特点。 只不过有的偏重于事件叙述,有的偏重于情感表现。“虚象结构”的群舞,内 容(或含义)比较空灵和隐匿,给予观众的是由整体气势、气氛或意境所构成 的“艺术空框”、诱导观众将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投入“空框”之中,获得三度 创造的审美满足。《小溪江河大海》是“虚象结构”类型群舞的代表作, 它以内容的“清空”、形式的流畅颇得观众的喜爱。人们在评价一部舞蹈作品 时,常常喜欢采用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把内容如何、形式如何分割开来观察, 而《小溪江河‘大海》却以自己非常舞蹈化的特点,迫使评论家非要用舞蹈 评论的思维特点去把握它不可,否则,便会象有人所指责的那样,认为《溪》 舞是一个只有形式美,而内容比较空洞的作品。 一滴,两滴,三滴。滴滴水珠聚成潺潺小溪,潺潺小溪汇成涓涓江河,涓涓江 河通向涛涛大海。这既是《溪》舞的内容,也是《溪》舞的形式。内容(或意 义)与形式融为一体,不可剥离;接受了它的形式,也就接受了它的内容。它 把“表现什么”与“怎样表现”紧紧地粘结在一起,使动作与意义成为有机的 整体。故而动作成为“有意义的动作”,意义成为“有动作的意义”。

它无须 再生硬地塞进一个什么外加的内容(或意义),也无须再用动作去注释什么意 义,舞蹈便是一切。这正是“虚(本贴来自:零舞网)象结构” 的群舞最重要的美学特点,《溪》舞在创作上的美学价值也在于此。 不是吗?二十四位身着轻纱白裙的少女,在黑色幕布的衬托下,在薄雾袅袅的 环绕中,以训练有素的“圆场”步,款款而来,飘飘而去。随着舞台构图的折、 转、弯、回,造出一种蜿蜒逶迤的水流景观,从小溪、江河、大海三个层次的 构图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隐匿的理性主题。 由于它的内容(意义)负载于形式之中,内容变得“清空”了,形式也就成为 “有意味的形式”了。 《小溪江河大海》的另一个特点,是舞台空间的流畅美。通过二十四位少 女的整体流动,把舞台变成了一个“动感空间”,使观众的视觉所及能够冲破 舞台框架的堵截,由“目(本贴 来自:零舞网)视”转为“心 视”,向舞台之外的“深远甘扩展,延伸,加强了“动感空间”的延续性,使 流动的形象在观众的“心视”中化为“永恒”。《溪》舞之所以会造出这种效 果,是由于对群舞的特点之一一一“群感”的强调。所谓群舞中的“群感”, 是强调整体的和谐一致,尽管在场人数有些段落不是全体登场,但只要登场, 就应生活在舞蹈之中,而不是在舞蹈进行中由个别或少数演员用技巧去推高潮, 大部分演员变成了舞台上“进止踟躇”的“观众”,导致舞台空间的凝滞状态。

《溪》舞从一位演员登场到二十四位演员的接续,始终处于连绵不断的运动之 中,整体动态十分鲜明。造成这种整体动态的原因,除了编导在舞台调度上的 精心设计之外,很重要的因素是对主题动作的选择。“圆场”,是一个司空见 惯的动作,它常常被当做连接动作或过渡动作来使用。《溪》舞却把它当作主 题动作,甚至是唯一动作而凸现了,强化了它本身的劫态美,流畅美,又以折、 转、弯、回的队形变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自身的特点。演员在跑“圆场” 时,随着队形的变化,身体自然辗转,各部位协调一致,与整体流动的协调一 致相配合(本贴来自:零舞网),个体与整体都具有一种活泼灵 秀的韵味,使 “动感空间”具有很强的旋律性。 这是黄少淑、房进基两位编导对“圆场”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发现。一个朴实无 华的动作,能造出如此佳美的舞台效果,真可谓是一次奇妙的创作经历。它使 观众对中国舞的理解,从跳、转、翻的狭小概念中解放出来;又使观众对中国 舞蹈美的认识,从对肢体的拧、倾、曲、圆的精心雕琢中超脱出来,以潇洒、 自由、流畅、整体流动的美的形态,扩大了观众对中国舞蹈美的视野,丰富了 欣赏中国舞的审美经验。 从《小溪江河大海》的创作过程看,是典型的从形式入手,据黄少淑、房 进基两位编导介绍,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跑“圆场”时 的流动美触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为什么跑“圆场”的动作会触发他们的创作 灵感呢?这就是 “媒材”的契机作用。“圆场”的美表现在流畅之中,水是大 自然最活泼的女儿,它的美也表现在流畅之中;由“圆场”联想到水,由水又 唤起他们过去看《话说长江》时储存于脑中“滴水成江”的印象,两相契(本贴 来自 :零舞网)合,产生“顿悟”,以“圆场”为主题动作, 在如诗如画般的流畅中表现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构思便确立了。有人对从形式 入手的创作方法颇有微词,其实,这是舞蹈创作中的正常方法之一。即使是先 有了内容的舞剧,在构思过程中,动作表象也是编导的重要思维材料,这正是 舞蹈思维特征的一种表现。从形式入手,赋予形式以准确的内涵,犹如雕刻家 发现一块璞玉,赋予它造型的意义是一样的道理。它的创造性,表现在艺术家 对材料(形式)的认识,对它内涵的可塑性的敏感与把握上。有创造性的艺术 家,可以使材料变为艺术品,缺乏创造性的人,材料只停留于材料的水平。这 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 还有人说,《溪》舞借鉴了苏联小白桦舞蹈团的表现手法,对它的创造性有所 怀疑。我个人认为舞艺吧小溪,创造不等于发明,艺术创造的本质意义是从生活到艺术的 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从无到有是创造,从旧到新是创造,借鉴他人溶入自己 的新意也是创造。

如果把创造的含义(本贴来自 )理解得过于偏狭,会导致某些编导走向极端,置作品的艺术性而不顾,专门在新奇上做文章,这无 异于扼杀舞蹈。继承和借鉴是艺术活动中天 12 下一页 经地义的事,问题的关键在于生硬地照搬还是借其道行我之路。排斥借鉴是一 种偏见,不区分借鉴中有无个人新意也是一种偏见,还是多给编导一点自由为 好。《小溪江河大海》在所有参赛作品中,虽然算不得名列榜首的作品; 但它的创作过程及舞台效果,却为我们研究群舞的美学特点提供了许多有价值 的研究角度,这正是它舞台价值之外的价值。

0
分享到:

点击下载热舞资源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