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个之前写的文吧:
评判音乐,舞蹈,或者歌舞的音乐艺术表演,通常被认为这是一个很抽象或者很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一位观众都会有个人的理解,感受,或者审美偏好,但是当一些作品可以同时被许多人欣赏时,就意味着这后面其实是有一些共性可循。而艺术专业表演者不断打磨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可以更加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什么才是好的音乐艺术表演?如果用比较具象的方式描述,我会把它归纳为纵向与横向的两条线:纵向是指力量的管理,而横向是指时间的管理。在练习作品时,表演者根据音乐的需要,在保证质感的同时,对力量和时间在天枰的两端进行不断调整---时而平衡,时而对比,时而递进,时而锐减。。。当这种变化与音乐的进行形成和谐统一时,就会产生艺术的美感。以雨昕的舞蹈为例,我们看到最多的观众评语就是:动作丝滑(力量转化),卡点舒适(时间控制),和共情能力强(艺术美感)。
1,力量控制:
在音乐表演专业训练中,对于力量控制的学习大致会分为四个阶段:
学习力量的释放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指在不同的技术难点下,练习如何在保持质感的同时可以把力量放出来并做到位。可是,对于一个完整的作品而言,纯力量输出型表演也许会在一开始足够吸睛,但很难留在观众的心里, 因为无论从听觉还是视觉出发,超过短短二三十秒无层次变化的表演就已经足够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当学会了如何“放“,下一步就是要学习如何”收“。大家一定经常听到学习表演的人会说力量的“收”比“放”难,这是因为在舞台上“收”的不好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听不到”或者“看不见”。因此如何在力量被控制到最小化的同时可以让连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所有变化的表演显然难度更大。与表演者而言,有能力做到有起有落才有资本把一部作品展现地更加精彩。
力量分层的学习其实是表演者对自我进行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且这个分层没有上限。人类的情感是何等细腻,而表演者需要不断打磨技术,让自己可以有能力把力量的分层做到越细致,演出的作品才会越有层次感和更加细腻。 这个阶段才是真正拉开表演者基本功实力的重要领域,靠的是实打实的“真功夫”。但是,这距离令人感到“丝滑”的表演还差最后一个台阶。
在掌握一定数量级的力量分层之后,我们需要用大量的作品来学习和实践如何在不同力量等级之间做转换,这种转换有时可能是逐层递进,有时又可能是瞬间切换,学习的作品越多,积累的经验就会越丰富,而表演者对于力量的转化就会越精准和敏感。与此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对每一部作品都能够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的耐心与毅力,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是需要天赋与努力共同加持才能够实现,才能化有形于无形,让观众感受到“丝滑”。
2,时间控制:
如果说力量控制的展现更多的是基本功与技术,那么对于时间的控制展现的则是表演者对于音乐理解的天赋与经验。在时间的控制上,由浅至深,我会分为三个层面:
音乐中的时间卡点也可以被称为节拍/节奏卡点,是音乐中最小的时间单元,评判的标准是稳和准。节拍是贯穿整部作品的脉动,一般意义上的卡点指的就是节拍点。而一个节拍会有起拍和落拍,起拍是准备,落拍是正拍,落正拍其实难度并不大,因为拍点的存在感很强,但是根据音乐需要预估起拍的时间点则需要一些经验,早则赶,晚则拖,刚刚好才会引发舒适感。
节奏是比节拍更小的时间单元,它代表着每个音符的时长。如果说节拍是音乐中最稳定的存在,那么节奏就是最不稳定的存在。音符通过千变万化的节奏组合成旋律,织构起一首乐曲。有质感的音乐表演是精准控制到每一个小小的节奏点。
这种精准的控制有多挑战人体极限?不妨来做一道数学题:以音乐几个最基本的速度标记为例,如果把一分钟平均分为多少个节拍来计算速度,慢板大约是一分钟66-76拍,行板是80-110,快板是120-168。与此同时每一个节拍还可以根据节奏型平均分为两个、4个,8个、有时甚至到16个节奏点。试想一下在快板的速度下精准到每一拍卡4或8个节奏点还能稳与准是一个什么技术要求和节奏敏感度?不得不说,如果能听得出小节奏点,观赏雨昕的舞蹈确实是一种享受。同时在这个部分也能体现出一个歌手的rap能力,一般来说rap好的歌手的节奏敏感度都是非常优秀的(换句话说一个歌手的节奏感好不好,听rap就能知一二)。
音乐表演如同讲话,演绎一部作品就如同诉说一个故事,表演者的终极目标是带领观众进入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因此,只有表演者对每一句的起承转合都安排得细腻入微、丝丝入扣,才能够感染到观众,才能做到扣人心弦,而这才是真正所谓“共情能力”的评判标准。
具体来讲在一个乐句可能短短数秒的时间里,表演者首先需要把结构安排得严谨合理:如何起句,如何收句,高点在哪里,高开低走还是低开高走,高点之前是否需要铺垫,高点之后是否需要退潮,等等。专业的表演者会对作品进行非常仔细的研究,根据音乐的需要和个人的乐感,让这些细节变化在最恰当的时间点出现,用最合适的时长表现出来,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说在专业的表演中是不会出现“跟着感觉走”这种事情的,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是被精心设计和打磨过的。
在这个部分,理解音乐的能力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技术则是实现的手段。雨昕在赛时的几个名场面比如十面埋伏的运镜还有Lion的掏心等等都是因为在这个部分做的太到位,所以才会如此扣人心弦。在我看来,她的舞台并不仅仅是节奏卡点强,更重要的是她在“卡音乐”,这才是她充分展现音乐天赋的部分。
时间的游戏有一个专业的音乐术语,叫做。是指在一个固定的节拍数时间段内,根据音乐的需要进行时间的微调,把某个节拍缩短一点点舞出精彩 完整,再将这个“偷来”的时间放到下一个节拍上,或者先偷一点点下一个节拍的时间,然后相应缩短被偷节拍的时长,因此从整体上并不会影响节拍的稳定进行,但是却会给作品增添更多的魅力。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好,它需要一个非常稳的节拍脉动感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节奏不稳的车祸现场。同时也需要根据音乐用得恰到好处,不然就会让人觉得做作。雨昕的《想见你》舞台中间的那句重复了四次的“想见你”不知打动了多少人,其实就是因为她把用的恰到好处:前三次想见你都在缩紧很小的一点点,把时间留给了最后一次想见你,拉宽一点点,然后卡正拍接后面的和声,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即把音乐推到了最高潮,又唱进了观众的心里。《想见你》这首歌我个人觉得原编曲在结构上面少了一个最高点来支撑整个作品,但是雨昕的这个重复四次想见你的处理是我听到几版翻唱里面唯一这样重新编排的,也是我最喜欢的版本,弥补了作品本身结构上在我心里所缺失的那个高点。
在她的舞蹈作品里面,同样也运用了很多,比如在《Try》的前面绷带的部分会看到很多都是先紧后松的一些处理,不仅和音乐的进行非常吻合,也有很强的感染力。总体来说,在音乐表演中能够自如的玩转时间游戏的表演者都是音乐感知力极强的天赋型选手。
最后,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可以分享一点点自己的感受,其实上面提到每一个部分单独拿出来都可以讲很多,雨昕的每一个舞台都是经过她认真打磨过,因此也非常经得起细节的推敲。她在力量控制上层次之细腻,转化之流畅,都是肉眼可见的强。这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泪水舞出精彩 完整,是数以万计小时的练习,是刻苦坚强的意志力,是永不忘怀的初心,也是不断打磨自己的坚持。与此同时她还拥有非常优秀的音乐感知力和敏感度,所以她的舞台表现力并不是通过夸张的表情渲染出的,而是通过表演的质感展现出来的,这是在偶像圈里让我看到了为数不多的“学院派”的影子。真心的希望她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拥有更大的舞台,做出她心目中更理想的作品。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