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最新热舞资源

舞艺吧灯灯 「文化活化石.邵阳非遗」城步吊龙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是邵阳市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民族文化最活跃的地方。苗族同胞千百年来尊龙、敬龙、爱龙,将龙作为图腾,于是独创了用长短不一的撑杆撑吊起彩龙的不同部位,在运动中塑造巨龙不同的姿态和动势,宛如飞龙在天,名为“吊龙”表演艺术——古老而又智慧的舞龙方式。

城步苗族人民自古崇尚龙舞文化,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把“龙神”崇拜为万物之灵,认为有“龙神”庇护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舞文化传播在苗乡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

相传很久以前,海龙王生了病,变成一位老人来到人间求医,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最后,一位名医为“老人”把脉,惊奇地发问:“你的脉与人的脉怎么截然不同?”“老人”只好承认自己是海里的龙王,说他的腰间又疼又痒。医生提出,只有他现出龙形才能诊断。龙是不能轻易让人看到的,但为了把病治好,龙王还是与医生相约海边。

那天,龙王跃出海面,医生从龙头开始检查,发现腰间的一片龙鳞里藏着一条蜈蚣。他取出小虫,敷上药,龙王的病立刻好了。为了报恩舞艺吧灯灯,龙王告诉医生:“你回家后按照我的样子扎一个龙形,每年挥舞,就能风调雨顺。”从此,民间就有了舞龙的习俗。

又传唐朝初年,有年天大旱,玉帝下旨,命龙王降雨。东海老龙耳背,听错玉旨,结果田间缺水枯死城内暴雨成灾,而触犯天条。玉帝大怒,下旨唐朝直丞魏征将其斩首。魏征手持宝剑将老龙斩十二节后,老龙托梦唐太宗:若能恢复龙形,亦保民间风调雨顺。

舞艺吧灯灯_爱奇艺北雀广场舞形体舞梅花泪_杨艺宋艺广场舞家乡美

唐太宗下令,民间按老龙形状,扎制龙灯。从此苗族人民把舞龙称"活龙再现,才能风调雨顺",所以,城步苗族聚居的寨子独创长杆将龙身高高举起,名叫"吊龙"又名"飞龙"的表演艺术。

城步苗族每逢春节喜庆都由村寨组织舞龙活动,以龙舞迎神消灾,驱邪恶而祈平安。这是苗族人民长期在科学不发达的自然条件下一种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寄托于龙给予“风调雨顺”的精神安慰。千百年来,苗乡的九峒四十八寨都舞龙灯,并以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分龙灯的颜色和表演形式。东方村寨(白毛坪乡、兰蓉乡一带)以舞草龙(又称木龙)为主,用草木叶扎制,颜色为青色;南方村寨(汀坪乡、五团镇一带)以舞高杆龙(又称火龙)为主,颜色为红色;西方村寨(丹口镇、长安营乡一带)以舞吊龙(又称金龙)为主,颜色为蓝色;

北方村寨(威溪乡一带)以舞蛇龙(又称水龙)为主,颜色为绿色;中央村寨(西岩镇、茅坪镇一带)以舞滚龙、爬龙(又称地龙、土龙)为主,颜色一般为黄色。若时逢盛大喜庆或连年丰收等节日,也有一方村寨同舞“五龙呈祥”的,但同样必须按村寨的五方五色而定,表演壮观,异彩纷呈。纵观城步苗族人民舞龙艺术,其中尤其以丹口镇下团村吊龙最有文化艺术特色。

下团吊龙通过艺术表演把观众敬龙爱龙演变为精神文化的享受,在表演中自然地表现了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主宰自然界的主人翁精神,展现了龙人的聪明、智慧和高尚情操,它是先民们祷神求雨的一种方式,也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更是展现民族气概的“劲舞”。

城步吊龙是中国龙舞种类之一,苗乡人民制作的龙多种多样,既有吊龙、爬龙、滚龙、草龙、独龙,又有青龙、白龙、彩龙等。吊龙是用长短不一的竹杆撑吊起彩龙的不同部位,在运动中塑造巨龙不同的姿态和动势,宛如飞龙在天。

滚龙使用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近五百个直径二尺左右的蔑圈等距排列连接成龙身,长达50多米、十七节的龙身,再以整幅的白布画上斑斓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绘好龙头模样的布料,三十四人轮番舞动;爬龙在制作方面异于其它龙,其行状须遮盖耍龙人员身体,里外人物相互不见。

城步“吊龙舞”是集手工艺,扎纸技巧、绘画、布艺、剪纸、贴花,光学、音乐、武术、气功、表演,以及巫傩文化和礼仪习俗融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它通过长短不一的撑杆撑吊起彩龙的不同部位,在运动中塑造巨龙不同的姿态。无论是从取材、扎制、造型、舞蹈、音乐等方面都很有民族特色,反映了苗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和展现的才干,是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每逢春节喜庆,都会组织“吊龙”表演。

在舞龙表演的过程中,从灯光、音响、舞艺、伴灯到礼仪,组织、引导等一系列活动,参与者达百余人,他们协力同心,步调一致,配合默契,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团队的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

出龙灯前舞艺吧灯灯,每条龙都要下到河边象征性地吸饱水,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舞龙所到村寨,苗族群众主动地、无偿地接龙、接客、将所有来村寨的舞龙人和观赏者请到自己家中吃油茶、呷糍粑,好酒好菜相待,奉为贵客,并安置留宿。

即使过去曾有邻里积怨,在舞龙接客中也冰消玉释,自然消除了。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龙送到河边烧掉,让龙回龙宫,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城步县丹口镇下团的吊龙文化传承了千百年,历史悠久,祖传遗风。以苗族扎龙老艺人丁志文为代表的一代舞龙传人,他们无论从取材、扎制、造型、舞蹈、音乐等方面都很具有民族特色,既通俗又高雅,紧凑而大方,功底深厚,风格独特。

在启龙、开光、点睛、接龙、舞龙、送龙、封龙的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古傩文化程序,渗透了苗族先民的巫教、梅山教等文化,可以说舞龙是苗傩文化的综合艺术。

舞艺吧灯灯_杨艺宋艺广场舞家乡美_爱奇艺北雀广场舞形体舞梅花泪

城步苗族的“吊龙舞”是非物质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技艺以获得中外观众的喜爱与推崇,她是苗乡的艺术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步伐,她已走出了苗乡,走出了湖南,走向全国,以崭新的面貌呈向全世界。

“城步吊龙舞”2002年10月代表邵阳市参加了湖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获得表演特等奖;2003年2月代表邵阳市参加湖南省首届龙狮舞精英赛,获扎制一等奖和表演二等奖;2006年10月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编录入苗族文艺剧目“天下城步”,并在中央十一台连续播映一周;2007年5月获“珠江啤酒杯”邵阳市首届龙狮文化艺术节(舞龙)一等奖;2010年参加“中国汨罗国际龙舟节”;2010年9月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展演;2011年荣获“第十届中国民族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金奖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2012年6月22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城步苗乡吊龙舞”亮相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首届龙脊国际梯田文化旅游节暨2012年中国大桂林旅游桂湘原生态风情节开幕式,其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倾倒了众多中外游客。

近年来,由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对“城步吊龙舞”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城步苗乡探秘观赏“吊龙舞”,今年已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整个龙舞表演过程,让观摩者赞不绝口,给人以观赏性和启发性,寓意深刻,让人留连忘返,实在是一朵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奇葩!

下团吊龙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虽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保留至今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掌握吊龙制扎、配器、表演独特技艺的老艺人均已步入古稀之年,现村寨里的中青年一代只喜欢观看舞龙,不愿意或不爱好去学扎龙、舞龙,认为这是既费力又无报酬的苦差事。下团吊龙假若在丁志文几位老艺人去世后,即将濒临消亡的危机。

1937年出生于城步民族自治县丹口镇的丁志凡是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也是城步吊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因为祖辈都是舞、扎吊龙的传人,所以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酷爱看本村的大人舞吊龙。十二岁开始跟随父亲和兄长到处舞吊龙玩,从此对吊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七岁正式和父亲学习舞吊龙,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他很快掌握了整套舞龙技术,成为了当时村里年轻一辈的舞龙能手。

爱奇艺北雀广场舞形体舞梅花泪_舞艺吧灯灯_杨艺宋艺广场舞家乡美

二十岁时,由于父亲年事已高,于是把舞吊龙时所有祭祀程序传授于他。丁志凡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一系列舞龙的程序,例如:出灯祭祀、收灯祭祀等等,成为了村里当时最年轻的舞龙师傅。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扎制吊龙的材料也有了很大的变革,丁师傅在传统扎制技术基础上,不断运用了新型材料,使吊龙更加轻巧漂亮。同时也设计了许多难度高,观赏性强的舞龙动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如今,农村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有的甚至快消亡。下团吊龙也不例外,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舞、扎吊龙,都外出打工赚钱。

丁师傅培养传承人非常困难,虽然带了几个徒弟,但是都是五十多岁的了。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文化习俗失传,1996年,丁师傅和徒弟(本村村民)兰立校组建了“下团苗乡飞龙队”,并自筹资金扎制了男女两条吊龙。逢年过节到处表演,以扩大丹口吊龙的影响力。

丁志凡老人组建的“下团苗乡飞龙队”城步吊龙舞表演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996年参加城步苗族自治县四十大庆广场文艺演出。

2002年参加湖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演出,荣获表演特等奖。

2003年参加湖南省“迎城运 闹新春”民间传统龙狮精英赛,荣获最佳龙狮制作奖。

杨艺宋艺广场舞家乡美_舞艺吧灯灯_爱奇艺北雀广场舞形体舞梅花泪

2006年参加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十大庆,荣获最佳表演奖。

2007年参加“珠江啤酒杯”邵阳首届龙狮艺术节(龙舞),荣获一等奖。

2008年参加广西桂林永福县“全国福寿节”广场文艺表演。

2010年7月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专场演出。

……

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城步吊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邵阳城步吊龙以38.8米的长度,在2013年的湖南城步山歌节上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被授予“世界最长吊龙”称号。为了更好的把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丁老等一批老艺人目前正在积极筹办“城步吊龙传习所”。

(本文节选自《文化活化石——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拾萃》,欧阳恩涛编著,羊城晚报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0
分享到:

点击下载热舞资源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