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最新热舞资源

《南充市音乐舞蹈志》(南部部分)序言。

水果音乐怎么制作音乐_郑州龙舞天团官网_龙舞音乐制作网

巍巍灵云山,悠悠嘉陵江。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四川省南部县曾先后历经过充国、南充国、南国等建县设衙的历史,后于梁武帝天监二年正式定名为南部县。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在这片总面积为2235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南部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和探索中,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赋予了他们能歌善舞、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豪迈情怀。其中,流传于南部各地的民歌和民间舞蹈,更象一朵朵绽放的奇葩,真实地记录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据史可鉴,南部的民歌和民间舞蹈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三千年前,后经历代无数民间艺人的传承,到今天已形成了绚丽多彩、具有浓郁巴渝、巴蜀乡土文化特色和嘉陵江流域特有内涵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在1983年,原南部县文化馆馆长(后为南部县第一任文化局长)杜洪祥通过组织一大批音乐爱好者和民间艺人,对全县的民歌、舞蹈进行了系统的排查分类和收集整理,共收集了民歌484首,民间舞蹈类型11种,为传承和发扬南部的文化和民间艺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部的民间歌曲和舞蹈深受巴渝、巴蜀文化和川剧等艺术的浸润和影响。歌曲、舞蹈(主要是指舞蹈音乐),在形式上多由民族五声调式构成,少见纯粹六声、七声(六、七声多为加偏音而成);主音常见徵音、宫、羽音;旋律起伏跌宕,多用二度、五度、七度音程。在内容和风格上大多轻快、活泼和诙谐。主要可分为劳动歌曲、仪式歌曲、情歌、红军歌曲和民间创作歌曲等大类;舞蹈则主要分为傩舞、灯戏、腰鼓、秧歌等。

一、劳动歌曲类

南部的这类歌曲主要是人们在从事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中即兴编唱、表演的一种民间歌曲,其音调、旋律多高亢豪迈;节奏一般较为规整、稳定;唱词多无固定内容,常为触景生情,随意和即兴发挥的成分较多。演唱方式有独唱、领唱、合唱、齐唱等,主要类型有号子、山歌等。

1:号子

号子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即兴编唱的一种主要以徵、羽调式构成的一类民歌。根据具体劳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嘉陵江号子和打夯号子、拉碾号子等,主要代表的民歌有《一二三四号子》(嘉陵江号子)、《我劝世人莫贪心》(打夯号子)、《太阳出来一点红》(砌石号子)、《隔河叫姐》(拉碾号子)等。

2:山歌

山歌主要反映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对自然、人文的肯定与颂扬,是人们在各种劳动中传唱的一类歌曲。其曲调一般简洁、纯朴;风格多样,既有高亢有力的音调,又不乏更多优美、抒情和言志的旋律。主要代表有《阳雀叫唤》、《猪儿啃南瓜》、《吼拐》、《山哥好唱口难开》、《高粱杆儿节节密》等。

二、仪式歌曲类

南部的仪式歌曲非常丰富多彩,其主要特点是曲调、旋律、节奏多种多样,演唱的方式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多端。主要类型有婚嫁、丧歌、花灯、地灯、佛歌等。

1:婚嫁类

婚嫁歌是姑娘出嫁前、出嫁时演唱的一种表达其内心独白一类歌曲。其曲调婉约、缠绵,常用哭腔表现,表达一种姑娘出嫁时的依依不舍和对娘家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怀、感谢之情。常见代表作品有《哭嫁》、《五更阳雀叫》、《骂媒》等。

2:丧歌类

丧歌又叫孝歌,是为吊唁亡人时所作、所唱的歌曲。唱词多为对死者生前经历的肯定和颂扬,同时也更多表达亲属、亲友对死者的怀念,以及对后人忠孝的劝导和褒扬。曲调多用民歌和川剧曲牌加工、改编,常见的有《诗书》、《风花雪月》、《万望转回程》等。

3:佛歌类

这是一类专指人们用于烧香叩拜、诵经唱佛,追求内心宁静的歌曲,其特点轻声柔语、似念似唱、回味无穷。主要有《佛歌》、《佛经歌》、《正月修行是新年》等。

4:花灯、地灯类

主要指流传于南部大桥、升钟、大坪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戏曲音乐,采用民间小调、神歌、佛歌、端公调和川剧的曲牌等为一体,表演内容多借古喻今,表达对现实和世俗生活的讽刺或褒扬,极具浓郁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详见民间戏曲、舞蹈类。

三、情歌类

情歌是南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大类民间歌曲的统称,这类歌曲主要反映社会现实状况和人文风情,以歌唱爱情的题材和内容居多。该类歌曲风格各异,在山歌、号子等音乐基础上发展。旋律清新、活泼、诙谐,节奏丰富多变,唱词多以叙事、抒情为主,且直白火辣;演唱方式常见独唱、对唱、重唱,也少有合唱。主要代表有《望郎歌》、《一个鸡蛋两个黄》、《隔河叫姐姐应声》、《十七十八正当俏》、《高粱杆儿节节密》等。

四、红军歌曲

一九三三年,红四方面军来到南部。在李先念、徐向前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策划组织各种起义和暴动,扩大红军队伍。因此,在南部的民歌中歌唱红军,反映红军生活的歌曲也有一定的数量,主要代表有《跑步歌》、《送郎歌》、《红军已到鸡山垛》、《四劝郎君》等。

五、民间创作民歌类

南部县地处嘉陵江中段,有远近闻名的碑院大佛和西南第一大人工湖——升钟水库。加之状元三陈、皇娘以及八尔滩等的传说与故事等,特别是近年来南部县致力打造各种星级的名胜风景区和建设桂花、钓鱼等五城,吸引了大批的南部文艺人为此颂歌献舞。特别是南部县文化局、南部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组织举办的多次歌手大赛和才艺大赛等,更促进了南部本土文化的繁荣和歌曲创作。其中,罗付培、田云龙、蒲海川、刘铭等人根据南部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本土民间音调特点,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如罗付培的《南部人民结成一条心》(罗付培词曲)、《扁担歌》(罗付培词曲)、《桂花城圆舞曲》(刘铭词、罗付培曲);田云龙的《钓鱼城里好风光》、《西河,我的母亲河》(田云龙词曲)、《老鸦叫唤声声忙》(田云龙词曲)、《好一个宋家小院》(田云龙词曲);蒲海川的《祝你好运》(王雪明词、蒲海川曲)、《又是一年桂花开》(赵文荣词、 蒲海川、何定政曲);刘铭的《人间美景赛天堂》(邵培德词、刘铭曲)、《放飞梦想》(谢学荣词、刘铭曲)、《升钟湖恋歌》(罗付培词、刘铭曲)、《八尔滩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雍晓升词、刘铭曲)等。

南部的民间舞蹈的起源几乎与音乐是同步的,同样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主要有《南部傩舞戏》、《店垭花灯》、《南隆腰鼓》、《石河车灯》以及《狮舞》、《龙舞》、《秧歌》等等。

一、南部傩舞戏

南部的傩舞戏起源于清代。第一代传人杜先洪,由于家境贫寒学艺不易,定下了传男不传女的家规行规,这样经过一代代的口授心传,经过杜春龙、杜维亮、杜天仁、杜玉生、杜洪生直到杜南楼,共第七代传人。杜南楼接任后,由于只会表演不会做面具,后又拜师苍溪龙门山伏洪和学做面具,艺成后回家开始表演傩舞戏,驰名南部、剑阁、盐亭西河一带。

南部傩舞戏又称师公戏和端公戏等名,主要可分为傩阳戏(又叫端公戏)和傩坛戏(又叫提线木偶戏),主要表现民间的祭祀、驱鬼、祈福和劝人为善、保佑平安等。

南部傩舞戏,常由一人或多人共同表演,主要反映天上地下的人、鬼、神。表演者带着面目狰狞的傩舞面具,身穿奇特怪异的服饰,动作原始凝重、语言古怪,通过说唱、歌舞和单调的节奏来营造一种神秘的场景,并配以锣、鼓、唢呐、二胡、人声附唱等音响,到达一种让人恐惧不安的现场效果,从而完成祭祀、驱鬼(驱病)、祈福等作用。南部傩舞戏又常被称为“师公脸壳戏”、“跳端公”、“耍傩傩”。

南部傩舞戏曾广泛流传于大坪、升钟、伏虎、保城、双峰、南隆、楠木、马王等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投入,南部傩舞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摒弃了很多巫术咒语、装神弄鬼的迷信东西,保留了祈福、劝善、向往和谐平安的内容,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意向。并经常为群众演出,为丰富农村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店垭花灯

南部店垭花灯在明末清初传入龙舞音乐制作网,它是一种以歌舞、灯、龙、高足狮舞等为主要表演方式的民间表演艺术。常用黄白二龙、高足狮子、灯、锣鼓、唢呐、二胡为主要道具和伴奏乐器,其唱腔分为正调和花调,主要以民间小调、神歌、佛歌、山歌、圣谕调子、端公调等民间歌舞技艺,反映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浓烈、淳朴清新的乡土气息。

店垭花灯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龙舞音乐制作网,由于表演时多见物唱物、见人唱人,且质朴、健康、向上,因而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花灯的演出一般不受分场地大小限制,主要在院坝里进行,所以又叫“农民灯戏”或“坝坝戏”。演出时中间放一盏2米多高、分四层排列的主灯,院角有四盏1米高的站灯,院坝四周放有各种花灯。花灯主要由竹子和彩纸制作,做好后再写上诗词歌赋并加上书法、绘画,贴上剪纸等,表演者围着主灯进行表演。目前流传和流行于南部的店垭花灯剧目主要有《八件衣》、《薅秧歌》、《杀狗惊妻》、《双槐树》、《王宝钏》、《母女会》、《请长年》、《湘子度妻》、《吃糠剪发》、《招女婿》、《抢财神》等。

三、南隆腰鼓

南隆腰鼓在解放初期由外地传入,因此也被称为“解放腰鼓”。南隆腰鼓在舞姿脚步、鼓点节奏、队列变换和阵容服饰等风格特点上,基本上保留着山西、陕西腰鼓的表演形式。

南隆腰鼓既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同时也是一项广为流传的传统群体舞蹈。其“平鼓”、“秧歌步”、“单飞”、“侧飞”、“双飞”、“马步飘绸”、“滾龙抱柱”、“犀牛望月”等场牌,具有很强的舞蹈娱乐喜庆特点,又具有较高的群众文艺观赏价值。

四、石河车灯

石河车灯又名石河“车幺妹”,是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民间民俗小剧,可单独表演,也可与“连宵”、“狮舞”等合演,唱词多用简单、幽默、喜庆色彩较浓的民歌和川剧片断即兴填词。表演时,小丑开场后,推出车幺妹,车幺妹站在四周用布遮脚的车(轿)中,以“八字步”、“十字步”、“云步”、“花椰步”等前后进退或原地踏步来配合小丑唱词,表现喜怒哀乐的情绪和动作。表演中,轿夫、丑婆子等也配合着车幺妹唱歌和小丑的滑稽表演,从而达到以诙谐风趣娱乐观众的目的。车灯表演一般都用锣鼓作为主要伴奏,道具常用车、轿、连宵、花篮、蒲扇、折扇等,表演人数为2人、4人、8人和14人。

五、狮 舞

南部狮舞是清朝末年由外传入的一种民俗舞蹈形式,又叫“狮子灯”,常由三人表演,二人穿狮衣,一人扮笑和尚。表演时,通过对狮子各种动作的夸张表现和美化,创造出勇敢、刚劲、威严的狮子形象,是老百姓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过年过节闹元宵和修房造屋、朝山进香、喜庆丰收等礼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舞蹈形式。

六、龙 舞

南部龙舞又叫“耍龙灯”,是主要流传于乡村的一种民俗舞蹈。主要用于驱邪降吉、祈求风调雨顺和逢年过节等喜庆吉日。表演分为“迎龙”、“耍龙”、“送龙”等步骤,除单独表演外,也常和狮舞结合,增加更多的娱乐和趣味性。

南部的龙舞除了常见的耍龙灯外,也还有花龙、板凳龙、火龙、水龙等民俗舞蹈。

七、南部秧歌

南部秧歌也是解放初主经由山东、陕北、东北等地传入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由多人共同参与表演,伴奏音乐常用民间喜庆欢快的乐曲,伴奏乐器主要有唢呐、小钹、大钹、鼓、笛子、二胡、竹板等,常结合其它民俗舞蹈,在喜庆的节日里,表现一种热情泼辣、风趣花梢的热闹效果。

八、连 宵

南部连宵是通过演员手执嵌铜钱的彩色竹棍,通过一定的节奏敲打身体各部和地面,使竹棍内的铜钱发出节奏音响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常由多人共同表演,并结合龙舞、狮舞、车灯、高跷等民间民俗舞蹈游行,在节假日里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

附:《南部县民歌选》

《南部县民间舞蹈选》

刘 铭 2014年10月于南部中学

第二部《最美南部》启动,请为自己的家乡赞助拍摄

0
分享到:

点击下载热舞资源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