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艺术而精彩
——曹真先生艺术人生记
见到曹真老先生,是在他女儿小娟家。随着一声“爸,来了”,只见仰慕已久的武山秦腔、舞蹈艺术家曹老先生高大魁梧的身材从对面房间走出,白发映精神,浓眉透仙风,虽逾八旬,气宇轩昂。一就座老先生直奔主题,讲起了他的艺术人生。
他顺手拿起我写的《宁远武魂》说,武山的武术是好,但武山的文艺在全市、全省很有影响力。武山有许多文艺人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二十世纪后四十年,武山的秦腔、舞蹈在创作演出方面位于天水、甚至甘肃前列,那种红火的场面,至今让人心潮澎湃,热血奔涌。可惜没人写一本这样的书,展示宣传武山文艺的辉煌历史。
曹老先生在武山现代文艺史特别是秦腔和舞蹈发展上,绝对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武山秦腔和舞蹈艺术的快速发展,他起了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可以说他的经历就是那段文艺史的缩影天艺舞姿,他三十年的芳华就是那段武山的秦腔和舞蹈史。
曹真,1940年出生,洛门镇人。他的青春旋律与武山文艺(秦腔、舞蹈)的发展钟鼓和鸣,他的人生起落与武山秦剧团的兴衰紧密相连。他的艺术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当县秦剧团存在时,他就是其中一员;剧团解散的日子,就是一个无业人员。仿佛他就是为文艺而生,为秦腔和舞蹈艺术而来的。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伴着武山秦腔和舞蹈艺术之花的绽放,他的人生因艺术而精彩。
2004年,退休三年的曹老先生回想自己风风雨雨的艺术人生,坎坎坷坷的人生经历,对秦腔、舞蹈艺术的难舍之情,兼亲友鼓励,毅然决定以自己的艺术经历为主线,撰写《风雨年华》(含故里风韵、初涉艺坛、北京汇演、组建县剧团、弘扬羊皮鼓、荣调市剧团等)来回顾那段辉煌的文艺史。
在《故里风韵》,他回忆洛门的三条街曾经都有庙会、社戏,文艺演出、秧歌社火等群众文艺很发达,一度成为武山文化艺术的中心。故里风韵的濡染,积淀了他艺术人生的底色。当时,洛门有三个剧团,他上小学时还有一个娃娃剧团。年少的他看了李芳林主持编创的秦剧《白毛女》,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上中学后他开始参与秦腔演出。1958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在武山召开,为配合会议,武山一中成立了战斗文工团,由省歌舞团编导刘少雄和张京棣、杨华等老师辅导,这次机遇开启了曹真的舞蹈人生。他们编演的《十唱邓家堡》《麦穗舞》《挤奶员》等节目,为大会呈上了一台精彩的晚会。其中他主演的《花儿与少年》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省歌舞团也看上了他的出色演技。随后,他初创了《嫦娥迎火箭》《武山炼钢忙》《十绣大铁山》等舞蹈,切合时势,地域特色鲜明,深受欢迎。
1959年,武山艺校成立,他进入艺校学习。期间他编导的《歌唱大柳树》参加全省职工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优秀创作”“甲等演员”三项奖,令他倍感自豪。随后选到甘肃省职工文艺代表团舞蹈队,进京演出一月,汇演人员受到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返回时,代表团活动一年,在经过的省市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由于演出成功,回来后省上留了七八个特别出众的,曹真被省歌舞团选中,办理手续时,却未能如愿。而艺校也与县秦剧团合并,曹真进了剧团。翌年,县上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曹真成了宣传队员,他编导的节目在天水市一演即红。1962年,县剧团解散,他分到医药公司。两年后剧团恢复,历史剧停演,他开始演现代戏。在袁正民老师指导下,饰演了《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以及《焦裕禄》《江姐》《红梅岭》《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男主角等。1967年,剧团再次解散。文革中,恶运降临,他被下放四门劳动。1972年,曹真的工作先转入县南关小学,不久调入县文化馆,才成为一名正式的文化工作者。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发挥一技之长,经常深入农村,在工厂、部队、学校多次举办文艺培训班,进行文艺辅导,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为县上培养了大量的文艺骨干。创排了舞蹈《科学种田夺高产》《喜送药材》《群雁高飞》等。1975年他与陈田贵、张尔进合排的眉户剧《出车之前》和舞蹈《夜战》,代表地区在省上成功演出,引起巨大反响。1977年秋,曹真与鲜招成、裴冠生筹建武山县剧团,从外地收了一批文艺才俊。次年县剧团恢复,曹真分管业务,培养了孙存碟等一批梨园新秀和艺术家,创排了《王昭君》《洞天悲歌》《麦积传奇》,负责上演了传唱至今的《十五贯》《窦娥冤》等多部优秀传统戏。他编导的《山村有了苹果园》等舞蹈剧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以四门下放期间修河堤、扛(武山方言,指修地的意思)河滩的经历,写农业学大寨主题的《势把山河重安排》(李世荣词、裴冠生曲)舞蹈剧得到了市上领导高度赞扬,这部七分钟的舞蹈剧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的艺术人生走向更高。七十年代,他创排大小剧目、舞蹈剧40多部,无论创排新剧,还是提升传统戏,武山都在全市前列,创造了辉煌的佳绩,发挥了标杆式的作用,名噪一时。
1984年与时任县文化局局长樊荣华深入滩歌采访,搜集整理的羊皮鼓舞,被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同时参加了甘肃、青海两省舞协在西宁举办的舞蹈训练班、甘肃省地县级戏曲剧团导演训练班各40天,全面提升了他的舞蹈戏曲表演和理论水平。1991年甘肃省八运会上曹真编导的《扇鼓新韵》以200多人的庞大阵容,气吞山河之势,多变的队形,优美的舞姿,打响全省,名震陇原。而之前的全省中学生文艺汇演中,他编舞的《丝路扇鼓》荣获部省级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此后连续两届丝绸之路艺术节中,他编导的《武山旋鼓》引起巨大反响,正式将流传武山的羊皮鼓定名为“武山旋鼓”天艺舞姿,为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段难忘的岁月里,他相继成为甘肃省第一批舞蹈家协会会员(天水唯一)和省戏剧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撰写了舞蹈集成和县剧团改革方案,强化剧团队伍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从七七年起主持剧团十八年,把县剧团经营得风生水起,一片火红,谱写了武山文艺史(秦腔、舞蹈)上的壮丽篇章。
曹真在县剧团贡献突出,在秦腔、舞蹈艺术方面成就重大,1995年由县剧团团长调任天水市秦剧团书记兼团长。2000年曹真为天水师院编导的《天水旋鼓舞》在第十届全国“群星奖”大赛中获舞蹈类“金奖”。
曹老先生说,回想这一生,每次命运的转折都跟县剧团的兴衰紧密相连。在一生为文艺事业特别是秦腔、舞蹈艺术奋斗的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甚至为谋生理发三年。退休后在第三届天水市文代会被选为市文联副主席,任职十年,发挥余热,也算是为自己的艺术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武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令陆胤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