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轩
“费波在20年中国芭蕾艺术创作的持续追求中不断探索,特别是为中央芭蕾舞团的现当代作品创作贡献力量。现特聘你为中央芭蕾舞团的首席编导!”7月5日晚将近23时,中央芭蕾舞团“心之所往——费波舞蹈创作20年作品展演”在天桥剧场落幕,团长冯英站在舞台上,向全体演员宣布这个喜讯。费波,成为了中央芭蕾舞团历史上首位首席编导。
近年来,中芭推出过《牡丹亭》《敦煌》《哈姆雷特》《逆风飞翔》等多部作品,编导全部是费波。2002年,费波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进入中芭,20年来创作颇丰。今年,中芭为在剧团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开设“二十年”系列演出,“心之所往”是该系列首次为创作人才举办的专场。
当晚的演出从《哈姆雷特》开始,这是一部费波向古典芭蕾致敬的作品,也是他解读莎士比亚文学经典的尝试。费波用大量的西方芭蕾语汇表现哈姆雷特的苦闷和挣扎,哈姆雷特与恋人奥菲利亚及他的母亲分别呈现的双人舞段,呈现出巨大张力。下半场演出,既有《牡丹亭》《敦煌》等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灵感的作品,也有《回忆》《曾经》等中芭演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奖的作品,还有表现当下时代战疫主题的《逆风飞翔》。
中芭的“芭蕾创意工作坊”诞生了很多新作,《孔子2012》就是费波在工作坊完成的第一部作品。舞台上,演员们推着一整排服装店里的半身人形模特,以飞快的速度念着《论语》,身为圣人的孔子与作为凡人的孔子交替在舞台上出现加密舞团,视觉效果充满先锋性色彩。费波透露,当年冯英团长审看这个作品的初始版本时十分沉默,但最终,这部作品中的当代思维和先锋意识打动了她,她让费波继续创作。费波感慨道:“创作真的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勇敢地面对,特别需要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这场演出集结了张剑、王启敏、马晓东、邱芸庭等中芭多位首席主演。一场演出有如此多的明星同台,十分难得,是费波作品成就了他们,也是他们把费波的创意变为现实。
马上就访
创作的求真之心不能丢
7月5日,费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回忆他走进中芭的20年创作生涯。
记者:能够举办“心之所往”这场专场演出,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费波:我难以掩饰激动不止的心跳。在我的背后是优秀的演员和技术团队,在我的前面是为中芭新一代创作者们打下基础、创造条件的领导和前辈艺术家,是一直以来帮助鼓励我的恩师和挚友,以及每一位观众朋友,这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成就,我们都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行。
记者:《牡丹亭》当年在国内首演时,因为带有先锋的美学印记,没有立刻获得热烈反响,作为创作者您会感到“受伤”吗?您如何看待艺术的先锋性与观众审美出现的“时间差”?
费波:时代在发展,艺术也在发展,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能理解,也是这个作品的意义。创作者确实要冒不能马上被理解的风险,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心有所属,心有所往,创作时求真的心不能丢。
服务大众是毋庸置疑的,但通过与大众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前沿艺术,也是我们的责任。中芭不仅是代表国家艺术水准的舞团,也是一个在国际上有辨识度的舞团,我们要有先锋性的创作。
记者:您有很多作品代表中国芭蕾在国际上获奖,还记得获奖时候的心情吗?
费波:我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是2005年,最近一次是2018年。虽然我创作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但听到拿奖的时候我当然很开心啦,很激动!尤其最近一次是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奖,现场还要升国旗、放国歌,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
记者:您进入中芭已经20年了,创作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创作新作品的时候还是会忐忑或有压力吗?
费波:对我来说在创作面前没有“成熟”二字,所有的经验都是昨天的,创作恰恰是忘掉自己的经验,感知新的东西,我不觉得我有多成熟加密舞团,也不给自己设限。之前一段时间,我跟花滑国家队的运动员一起,帮助他们征战冬奥赛场,当时我就明显感觉到,竞技类的项目都是为了0.01秒的事努力着。艺术也一样,前面不断有高峰去攀登,当然我们要不乱于心,不急于求成,这是特别宝贵的事情。
记者:您的创作见证了中芭多位首席主演和一代一代演员的成长,看到他们同台,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费波:我曾经在纽约城市中心剧场的后台门口,看到朱妍划过眼角的泪;也依然记得在曼彻斯特剧院的最后一排,观看王启敏与李俊共同合作的最后一场《牡丹亭》,李俊强忍着脚伤疼痛完成每一个动作;看着曹舒慈抬起受伤后几近萎缩的左臂在国际大赛上夺金;看着马晓东为了完美塑造角色,节食而晕倒在剧场后台;更看见年轻一代的邱芸庭从冯团手中接过鲜花,成为中芭新一代的首席主演……太多画面在我眼前。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20年对于编导刚刚起步,但是20年对演员是最华彩的时光。最近看到团里年轻的孩子演绎我的作品,那种发自内心想要释放和表达的欲望,让我作为编舞很有成就感,这种获得感比赚了多少钱都重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