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徐杨 王嘉宁 实习生 汤赛坤)12月3日上午10时左右,在北京市地标性建筑——中华世纪坛,响起了冬奥主题曲《一起向未来》的音乐声。
北京市文化馆组织来自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西城区文化馆老年舞蹈队、石景山区老年舞蹈队、密云区老年舞蹈队和全市文化馆系统业务骨干共计140余人,身着五彩缤纷的冬奥运动服,共同拍摄《一起向未来》广场舞全国宣传片,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随着一架长长的黑色摇臂在场地中央挥动,摄像机从各个方位记录下了这次“特别”的拍摄。
140余名参与者正在进行《一起向未来》广场舞宣传片的拍摄。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44名学生参与拍摄,“感觉很荣幸”
上午9时左右,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国舞专业的大一学生霍星辰和几十名同学一起,到达了录制场地。
进入深冬摄舞团福利,空旷的室外场地上有些寒冷。为了动作更加整齐、规范,140余名参与者裹着羽绒服,一遍遍认真练习舞蹈动作。
在上周五收到录制通知后,霍星辰与同学们在本周周一、周三和周四的下午两点到五点进行了排练,“从专业角度来讲这支舞并不难,编排得比较合理,与平时学习内容有相似相通的地方,所以大家学得比较快。”
能参与这次拍摄,霍星辰感到特别激动、开心,“能参加这种活动的机会比较少,感觉挺荣幸的,也算是给国家举办冬奥添了一份力。”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吴萌萌介绍,本次活动是社区文化宫以及舞蹈录制导演联系学校邀请录制的,学院共安排了中国舞专业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共44名学生参与录制。
140余名参与者正在进行《一起向未来》广场舞宣传片的拍摄。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编舞:将舞蹈推广至各个小区和广场,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赵璞玉不仅是《一起向未来》舞蹈动作的主创人员之一,也是石景山区文化馆的舞蹈干部、金枫舞蹈团的舞蹈老师。
11月中旬,赵璞玉接到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巍的电话,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编排出一支易于唱跳和传播的舞蹈。赵璞玉立即和丈夫、主创之一的饶子龙一起,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编排出前后两段、八个八拍的舞蹈。
赵璞玉介绍,前半段的动作主要是为了更多地贴近歌词、让大家便于记忆。为了将这支舞推广至更广大的群体,舞蹈脚步还结合了当下流行的鬼步舞。后半段副歌部分是以网络流行的手势舞为基础配合步伐,让动作更具有跳跃性。
舞蹈创作完成后,赵璞玉和饶子龙一同录制了教学视频,从文化馆下发到各个街道,并邀请街道的舞蹈骨干来进行培训,再由街道对社区的舞蹈骨干进行培训,层层递进,最终进入各个小区和广场,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老年舞蹈团:克服各种困难,为冬奥助力
石景山区文化馆金枫舞蹈团的徐英已经是团里十几年的老成员了。得知《一起向未来》宣传片拍摄的消息,她立刻踊跃报名参加,并收到了团里舞蹈老师赵璞玉的教学视频。“冬奥会正好就是在我们石景山举办,作为石景山的舞蹈团成员能参与进来,特别高兴特别激动。”
在家放着视频跟着学了一天,12月2日,舞蹈团里几十名成员来到场地集合练习了。老师们会帮着纠正和规范舞蹈动作。这些成员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大部分已经退休。
在《一起向未来》舞蹈动作的学习中,也有一些困难,“都是这个岁数的人,也有腰腿不方便的、临时生病的。但是大家都能坚持,都想为奥运助一份力。”
作为一帮“狂热”的舞蹈爱好者,这些成员每周二、周四都来到舞蹈团练习,民族舞、现代舞、东北秧歌舞、古典舞,什么都跳,还拿了不少北京市的奖项。拍摄时,大家一起反复跳了很多遍舞蹈,“虽然天有点冷,但大家都不觉得冷。”
140余名参与者正在进行《一起向未来》广场舞宣传片的拍摄。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线上线下推广传播,为冬奥添一把火
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巍告诉新京报记者,本次《一起向未来》的舞蹈编排任务时间很紧,要迅速熟悉音乐、熟悉队形,并编制出适合全民参与的舞蹈动作,对于创编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创作完成后,北京市文化馆立即组织了全市16个区文化系统80名舞蹈干部的培训,再由这80人对每个区的20个示范团队进行教学。
张巍说摄舞团福利,下一步,他们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持续对《一起向未来》的舞蹈教学视频进行推广。“我们将通过不同的渠道,第一是通过全市各区文化馆,面向街道和乡镇进行小教员培训。第二是面对全国的文化馆系统发出倡议,让全国各省市的文化馆系统能跟着我们的教学片一起在地标性的建筑下来学习这个舞蹈。”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网站、视频大赛等方式,对教学视频进行广泛传播。这次拍摄活动,实际上也是面向全国普及过程中的一环。
赵璞玉介绍,目前《一起向未来》的舞蹈推广效果很好,“我们在小区里就看到叔叔阿姨在跳,网络上现在也非常火,前几天我还收到了不少外地的舞蹈爱好者发给我的视频,四川、浙江,各个地方都在学。”
校对 吴兴发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