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为龙舞表演。
②1月11日,海口市关厂坊北帝庙举行揭牌落成仪式现场的传统狮舞表演。
③2月2日,在海口骑楼老街,非遗展演活动中麒麟舞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围观。
④6月11日,海口市非遗巡演文艺晚会上的狮舞表演。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苏弼坤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民族和城市凝聚力的由来,更是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的彰显,它让每一个生活其中的后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海南龙舞、海南虎舞、海南狮舞、海南麒麟舞等是流传于海口民间多年的民俗,它们与普通的文化遗产不同在于它们是“活态”的,就像一条延绵不息的长河,流淌千年,仍旧向前。这4种“舞动”的非遗项目,虽然它们舞蹈的方式、使用道具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代表着喜庆欢乐,是逢年过节,开店庆典以及“公期”到来之时必不可少的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海南地域特色。
□本报记者吴雨倩/文
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海口市非遗巡演文艺晚会举行。
A深深地植根于血脉之中
几百年来,海南龙舞、海南虎舞、海南狮舞、海南麒麟舞等民间舞蹈,在琼州大地上一直闪耀着光芒,体现了海南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我们既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也有担负着传承民俗的重任,尤其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来保护民族之根、民俗之魂,争当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多为民俗文化捧捧场、喝喝彩……”在《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龙舞虎舞狮舞麒麟舞》的作者曾万紫看来,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就是守护群众的精神家园。数年来,曾万紫为了更好地完成《龙舞虎舞狮舞麒麟舞》一书,多次往返三江镇、永兴镇等乡镇,向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过去、挖掘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深入调查采访非遗项目的现状、反馈总结非遗项目当下发展遇到的瓶颈。
越是了解,越是感动于老一辈人的坚守。曾万紫告诉记者,如今大多数海南龙舞、海南虎舞、海南狮舞、海南麒麟舞的传承人都已经是古稀、耄耋老人了,而他们所传承的项目虽然曾经繁荣,有些是祖宗多代流传下来的手艺,但目前无不例外地面临濒危,“我有一种紧迫感,如果这些非遗项目不及时记录下来,这套丛书不及时出版,那么再过一些年很多东西就或许永远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中了……”她说,曾有一位年过古稀的传承人对于她的到来很开心,他说:“作家同志,我们盼望很久了,终于有人来写我们的手艺,你要好好地记录下来啊……”而这位老人谈起这项非遗项目的前生和今世,有高光时候的自豪,也有遭遇困境的担忧。
令人遗憾的是,《龙舞虎舞狮舞麒麟舞》一书还未出版,曾万紫结识的两位传承人因为年事已高,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传承和坚守了几十年的技艺出版成书,就去世了。“他们是带着遗憾走的,我为此感到难过和悲哀。”曾万紫说,民间文化艺术承载着历史印记,带给大众深厚的文化情节。民间文化艺术之所以历经传承,依旧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和参与,不仅因为文艺样式本身的丰富多彩,更因为它象征着一种文化认同,已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了。
B焕发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逢年过节,周年庆典、新闻酒会、企业年会、文艺晚会、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竞技比赛、促销推广等场合,几乎都能看见龙舞、虎舞、狮舞、麒麟舞等民间舞蹈的身影,它们以富有海南地域特色的舞姿,编织出古朴、纯厚、凝重的美,在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仍旧焕发着它们不可替代的魅力。
披着红红火火的龙衣,像蛟龙过江般地腾空而起,龙头飞舞、头尾交跳、龙身摆尾……这一幕发生在6月11日万绿园公园举行的“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演”活动上,令人回味无穷。
素有“东方一绝”美称的市级非遗项目海南龙舞,起源于人们对龙的信仰,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耍龙灯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龙舞音乐制作网,五谷丰登。记者在采访研习了龙舞40余年的老艺人时了解到,海南龙舞分布区域很广,海口市各区也有舞龙队伍,尤以龙文坊街道为代表,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演”活动中的海南狮舞表演也同样亮眼,高难度的采青动作瞬间收获了热烈的掌声。市级非遗项目海南狮舞传承人文龙告诉记者,海南同时分布着南北两种狮舞流派,狮舞将北狮和南狮的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文武兼备,有舔毛、瘙痒、抖毛等斯文文情表演,也有跳跃、翻腾、爬高、跌扑等勇猛动作,显得多姿多彩。
近日,海口市新坡镇琼剧文化广场,一场由海口龙舞醒狮团带来的精彩舞狮表演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喝彩声。该团的负责人正是文龙,“海口龙舞醒狮团”属于民间组织,那些看上去颇有难度的表演技艺,大多数出自非专业表演者之手。他们中有村民、学生、工人,也有个体户,因为热爱,所以大家都想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我儿子是武术队的狮头、鼓手。”文龙自豪地表示,有了接班人,他对于狮舞的发展还是很乐观的。他说,只要狮舞文化能顺应潮流,不但能得到传承,更可以发扬光大。
“海南虎舞成了三江人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也是三江军坡节活动的重头戏。”在与曾万紫的谈话间,才知晓了省级非遗项目海南虎舞的发展缘由。海南虎舞集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明朝时由中原传入海南,现盛于海口三江地区。三江虎舞以原生态与现代相结合,以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纯朴真诚的信仰形成独特风格。在“军坡节”期间,村民以舞虎为节日壮威助兴,虎舞也因“军坡节”的兴盛而兴盛。
令人兴奋的是,如今除了在欢庆场合能够欣赏到虎舞表演外,近年来连续举办的三江虎舞擂台赛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只见擂台上一只只“王”字当头的“老虎”,先后登台亮相,他们有的相互争斗,有的凌空扑咬,有的就地翻腾;也有的和睦相处,或嬉戏玩耍,其乐融融。
与之稍显不同的是,省级非遗项目麒麟舞是古人借“瑞兽吉兆”展现威严、祈求祥和的高雅舞蹈,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福禄长寿的美好期盼。麒麟舞的很多故事和灵感,皆表现人类与麒麟间的关系,还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和共生,用肢体和动作语言表达麒麟的喜怒哀乐,以动态表现人生的心态,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在麒麟舞鼎盛时期,海南全岛各地都有自己的麒麟舞队,仅永兴镇的昌儒村就有三支舞队。
C不断创新改良存其精华
如今许多传统非遗项目技艺的传承人,都是一些经验丰富、资历极深的花甲、古稀老艺人了。常年来,他们依旧在发挥着“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在细致传授技艺的同时,也顺应时代的潮流,与年轻一辈们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变革和创新。
在永兴镇昌儒村村民眼里,麒麟舞是他们的“文化品牌”,它不仅舞姿优美、音律和谐、乐曲动听,且雅俗共赏。当地民间艺人结合本地元素进行了多项创新性的改良,存其精华,造型更精巧,短小精悍,栩栩如生。
自2012年“海南麒麟舞传习基地”在昌儒村建立后,今年麒麟舞传承人是吴清河第11个年头公益开班授课了。年过花甲的吴清河介绍,传统麒麟舞道具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光是普通麒麟头都要经过剖竹、扎架、安装、贴纸、上色到涂油等复杂的程序,需要耗时十余天,且纸糊的麒麟容易破损。如今龙舞音乐制作网,不断改良工序工艺,竹木做出骨架后,用彩色丝绸和镭射纸作出鳞甲,制作麒麟的材料则是采用轻巧的泡沫,这使得“麒麟”栩栩如生,极富艺术价值。此外经过多年改良,如今麒麟舞的服饰配合麒麟袍的颜色、图案,几乎达到人与麒麟合二为一的境界。在音乐伴奏方面,增强了阵容和乐器配置,在伴奏的旋律与鼓点风格方面,既保留传统又有新的突破,让观众为之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麒麟舞的艺术感染力。
海南人常说,“三江鼓,罗梧虎”,就是对罗梧村舞虎队的充分肯定。罗梧村村民说,舞虎作为村里的一种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即使手中没有道具,也要舞动练习一番,使得舞虎技艺从来没有间歇停止过。随着罗梧村“虎名远扬”,海口以及周边乡镇一些企业开张、周年庆典等活动都会请舞虎队表演,村民们既增加了收入,又推动了虎舞文化的进一步辐射传播。
三江虎舞渗透了风俗传统与原生艺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和独特的民俗现象。近年来,三江虎舞也在不断创新中,原先近一个半小时的繁琐表演,而今也精简美观,将原生态与现代相结合,以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纯朴真诚的信仰编织出古朴、纯厚、凝重的美。
提到舞狮,很多人或许会想到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电影中那精彩绝伦的“舞狮”动作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如今,舞狮这项传统民间活动,不仅是一种表演,它已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竞技和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更象征着民族“昂扬斗志”的姿态。
海口举办的各色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上,常常会见到市级非遗项目狮舞传承人文龙的“海口文武醒狮队”表演“梅花桩”“翻江倒海”“步步高升”“桥底寻宝”等绝活,吸引了大量参观者聚集围观、拍照。文龙介绍,特技狮表演最为特别的是“梅花桩”,以前的梅花桩是用一枝枝的木桩,竖立在广场边,固定不能移动,后来为了方便搬运而改用铁质桩,又为了增强安全性,发展成为现今桩上的圆盘。“就表演的精彩度以及观众喜好刺激的心态而言,特技狮的表演会是未来醒狮发展的主流。”他说。
虽然当下传统非遗技艺面临着青黄不接、资金缺乏、舞台固定等客观因素的窘境,但我市各级相关部门积极回应,给予民间艺术关怀和温情,如积极举办传承人培训班,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年轻人关注并学习;集结我市队伍进行切磋性的比赛,从中挖掘人才;编写相应的教材书籍,普及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加大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等。此外,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和传播手段,以传统民俗文化和经典戏剧节日的横向传播来推动和促进传统艺术的纵向传承,迎来优秀传统非遗技艺更加美好的春天。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