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新上架的顶流IP“雪容融”已接替了好伙伴“冰墩墩”,正式上岗。
据新华社消息,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3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出席开幕式后新闻发布会的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历届冬残奥会中是最壮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对于本届赛事的收视率,他表示非常乐观:“虽然目前还没有收到数据,但在我心里,北京2022将毫无疑问成为冬残奥会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赛事。”
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将从3月4日持续至3月13日,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共有91个国家与地区和73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北京赛区将承办所有冰上项目,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承办所有的雪上项目。在本次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将参加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
截至3月6日,中国队捷报频传,已经拿下了6枚金牌,16枚奖牌,大幅刷新了中国队在单届冬残奥会的最佳战绩,也在奖牌榜暂列第一。
与此同时,“雪容融”娃娃、手办等产品延续了冰墩墩的热潮,其周边商品在官方网店中也一再售罄。冰雪运动热度不减,催动中国冰雪经济持续发酵。
冬残奥会发展溯源
据新华社报道,在6日举行的北京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主题发布会上,国际残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和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场馆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以及从场馆到城市的连续无障碍环境。
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还说,举办冬残奥会,除了硬件的无障碍,另一个重要遗产就是文化和观念的无障碍。“让残疾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这方面)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设立了标杆。”北京市残联副主席郭旭升说,北京市借冬奥筹办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无障碍发展。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表示,观看冬残奥会,她“深深感动、特别震撼”。“这些难以想象的体育成就,通过残疾人运动员们的努力和意志变成现实,他们不仅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都是巨大的鼓舞。”她说。
截至2018年,冬季残奥会已举办过12届。虽然举办时间不如冬奥会那么悠久,但残疾人冬季体育运动的逐渐发展离不开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人塞普·兹威克纳格尔()的努力。
兹威克纳格尔是一位滑雪和网球教练。他的小腿曾被炸伤致残,后来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滑雪绑带,使他得以参加高山滑雪比赛。此外,他还发明了“三道滑雪”装备,实现了使用拐杖进行滑雪,也开创了一项新的残疾人雪上运动。
潜心研发设备之余,他希望有更多同自己一样的人能实现“雪上运动”的愿望,体验像“飞”一样自由的感觉。于是他开展了培训班,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滑雪运动中,并成立了奥地利滑雪协会的残障滑雪部门。1948年2月,他与瑞典人恩舍尔兹维克联手在奥地利举办了第一场“冬季残疾人运动会”舞艺吧奥雪,为后来的冬残奥会奠定了基础。
1976年,瑞典举办了第一届冬季残奥会,来自16个国家的53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这届比赛。当年的这届比赛叫“面向残疾人的冬季奥运会”,后来随着残奥会一词的应用,冬季残奥会也正式加入了奥运大家庭。塞普·兹威克纳格尔也被视为冬残奥会的开创者之一。
奥地利带来制冰“黑科技”
其实无论是此前的北京冬奥会,还是本次的冬残奥会,冰雪运动的大国奥地利一直在从装备、场馆基建等方面,助力4年一次的冬季运动的巅峰赛事。奥地利也希望能在后冬奥时代续写与中国的“冰雪奇缘”。
冰上运动最缺不了的是冰。奥地利企业艾斯特(AST)制冷与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就承担了北京首钢园区的“四块冰”(冰球、短道速滑、冰壶、花样滑冰)训练基地的制冰工厂,为此前的北京冬奥会与本次冬残奥会带来了“黑科技”。
奥地利国家投资促进局中国首席代表乌姗姗告诉第一财经,AST公司首次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引入中国,已在首都体育馆的冰上赛事中使用。“这种技术制冰速度快,冰面温度均匀,还可通过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进行余热回收利用,比如将回收的余热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场景,相比传统的制冷剂每年为首体园区节省200万度电。”她说道,“这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场馆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冰系统。这一技术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碳减排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此外,在奥地利有百年历史的索道企业多贝玛亚索道有限公司(,下称“多贝玛亚”)就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延庆和张家口赛区提供了14条缆车索道的规划、制造和建造,同时也承担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索道建设的顾问。比赛期间,该公司的技术团队也在现场提供支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多贝玛亚就已在中国市场扎根,因此也是众多见证中国对于冰雪经济热情的奥地利企业之一。“作为索道公司,起初进入中国是为了承接一些中国的夏季登山旅游活动,比如给黄山提供缆车索道、各类型缆车等,但之后奥地利企业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冰雪运动热情高涨,因此,各种与冰雪产业相关的项目接踵而来。”乌姗姗说道。
见证中国冰雪运动兴起
作为南方人,乌姗姗尤其体会到,近年来,中国南方城市在室内冰雪乐园、冰场建设方面需求日渐增长,“与北方的天然雪场不同,室内冰雪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舞艺吧奥雪,还可以结合很多其他活动,因此潜力很大。”
让乌姗姗印象最深的是近年来倡导“把雪场搬进城市”的室内滑雪场。这家诞生于2018年的中奥合资初创企业由奥地利资深的滑雪世家席尔德()家族出技术、出训练方案。在与中方合作伙伴发展的近3年中,截至2021年4月底,已在上海有12家门店,并在当年完成了亿元级的A轮和A+轮融资。
“在万科松花湖、张家口云顶,都有不少奥地利企业参与的冰雪运动设施,”乌姗姗说道,“其实在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前,奥地利很早就看到中国在冰雪经济方面的机会。因此较早地就把奥地利相关企业引入中国市场,与中国的专业机构接洽。”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已经达到3.46亿。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和803块室内外各类滑雪场。此前,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表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已经成为现实。他还提到,发展冰雪运动是“长期的”行为,在冬奥会以后还要有大的发展。
乌姗姗认为,中国与奥地利在冰雪经济的合作并不会因为这两大冬季运动赛事的结束而结束,“相反,我们认为这是个‘加速器’,会进一步推动奥地利企业与中国在冰雪产业方面的合作。”
作为与法国、瑞士、意大利齐名的阿尔卑斯四大滑雪国之一,奥地利并不缺雪,也受到诸多国际冰雪运动员的青睐。不过,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现象的愈演愈烈,不缺冰雪的奥地利也非常担心,气候变暖对奥地利的冰雪经济产生打击。
奥地利的专家也有过相关预测:根据目前的气候变暖趋势,到2050年阿尔卑斯山4000多处冰川的冰将有一半融化,绝大多数雪场可能无法继续滑雪。不可否认,冰雪运动与天气密切相关。乌姗姗告诉第一财经,对于海拔较低的雪场,奥地利方面也会进行人工造雪,比如利用炮式造雪机,“但这一方式价格昂贵,能耗很高,因此,奥地利政府希望通过环保举措,把雪尽量留住。”目前,奥地利的雪场也在通过多种科技手段和海拔上的搬迁,更多地利用自然的降雪。
奥地利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奥地利的年均滑雪量为6100多万(滑雪人数×滑雪天数),约相当于世界滑雪总量的1/5;同时,奥地利境内有3157条缆车道,雪道总长2.2万公里,面积共2.33万平方公里;奥地利的冬季运动市场份额占整个欧洲的50%以上,在过去4年,奥地利向中国出口的冬季体育用品价值就超过2亿欧元。
乌姗姗举例说,滑雪在奥地利是国民运动,相关的市场需求庞大;而诸如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的终端产品在功能性和价格方面就有较大优势,它们的智能手环和手表在奥地利市场颇受欢迎,两者联动起来有巨大潜力。“奥地利政府重视研发,希望将人工智能、数字通信、新材料等高科技结合到冰雪运动产品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