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或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
但威尔第却使《茶花女》成为不朽。”
——小仲马
1852年,五幕话剧《茶花女》获得空前盛况,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就是此时在巴黎观看了话剧《茶花女》,极受震撼,而后迅速在四个星期内创作出了后来世界各大剧院的经典保留歌剧《茶花女》。
歌剧《茶花女》首演海报(1853年)
对于威尔第的创作来说,《茶花女》既是他的“通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这三部连接作曲家早年“苦难时期”与晚年“全盛时期”的枢纽之作中最为特殊的一部。
他自己曾说:“如果我是一名专业人士,我会喜欢《游吟诗人》;但如果是一名音乐爱好者,我的最爱应当是《茶花女》。”事实上,早在创作之中,威尔第已经看透了《茶花女》的“人气”的本质。
©José Nin y Tudo
歌剧《茶花女》能取得巨大成功,同样离不开威尔第的长期合作者、剧作家弗朗西斯科·玛丽亚·皮阿维的剧本改编。相较于小仲马的原作,皮亚维基本保持了故事的原有结构与核心人物,而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性格作了一些调整。
最终呈现出的歌剧剧情中,故事围绕着名噪一时的巴黎社交名媛维奥莉塔展开——因为她喜欢佩戴茶花,于是有了“茶花女”的美称。
毫不夸张地说,《茶花女》中的唱段之于古典音乐,就像是歌剧里“流行金曲”。然而,在这种风光背后,演绎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皮阿维改编后的三幕故事结构,在音乐上间接为演唱带去了更高的要求——威尔第在设计唱腔时,便专门将音乐与戏剧间的融合纳入了考量。
©Carl d'Unker
维奥莉塔始终是所有歌剧文献中最难驾驭的女高音角色之一,不仅戏份重,而且要求歌唱家在不同风格间自如变换,如同“精分”:
第一幕的维奥莉塔还是社交名媛,演唱中要使用华美的花腔,还需要带有一些恰到好处、而不落俗套的轻佻;
第二幕的重要段落、维奥莉塔与乔治的二重唱中,则需要抒情女高音的唱法;
第三幕到了病榻上,一段读信的念白极考验艺术修养,最后的咏叹调更难在不失美感的柔弱气息与哀婉情绪的驾驭上。
《茶花女》中的著名唱段堪称目不暇接,特别是第一幕,从旋律到戏剧维拉舞蹈在线,几乎全都是马不停蹄的“名段”接“名段”:
01
萨尔茨堡艺术节制作《茶花女》
晚宴开始后不久,维奥莉塔与阿弗莱德的《祝酒歌》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富盛名的歌剧唱段之一。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首通俗的作品中,威尔第仍然倾注了大量巧思。
这一段的核心是两人的二重唱,但在中间又融入了合唱,整体为三段体的小快板。阿弗莱德借祝酒向维奥莉塔倾诉爱慕之心,紧接着维奥莉塔用同样的旋律唱出了自己的爱情观;两人各自唱完后,也都有宾客热烈的合唱。最后一段为二重唱,气氛趋于热烈,合唱也再次加入其中。
02
巴黎国家歌剧院制作《茶花女》
第一幕尾声的最高潮,通过维奥莉塔一曲扣人心弦的长篇咏叹调《真是奇妙!……永远自由》唱出。这一段仍以宣叙调作为序奏,维奥莉塔在此扪心自问:“真是奇妙!”,因为阿弗莱德的话已在她的心中荡起无法抹平的涟漪。此后,行版速度的“啊,或许就是他”,更深入地展现出了维奥莉塔的内心世界。
在宣叙调的铺垫下,维奥莉塔最终唱出“爱情的烈火”,不再回避自己的内心。咏叹调的尾声是一段“卡巴莱塔”,也是最为华丽炫目的部分。“永远自由”的音乐以灿烂的快板,加上颤音、连音和高音,让维奥莉塔一浪高过一浪地奋力唱出“自由自在地生活”,直至情不自禁,眩晕到底,整幕戛然而止,更让戏剧张力在此达到第一次小顶峰。
03
大都会歌剧院制作《茶花女》
第三幕的故事发生在第二幕后一个月,维奥莉塔肺痨复发,卧床不起。感觉到自己不久后将要告别人世,一切希望都已破灭,茶花女唱出了自己最后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
这是一首以悲伤、无奈为总基调的咏叹调,开头的音乐术语即为“pp”(很弱),而且音区也比较低;但在音乐当中,又有留恋和情愫。当唱到“生命的火焰将要熄灭”,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令人动容。
在威尔第的笔下,《茶花女》固然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名作,同时也承载了作曲家的创作理想:他用每一个机会自然而深刻地塑造薇奥莉塔这个人物,人物与现实环境的矛盾冲突在每一幕都是重心。这也是《茶花女》在“通俗”之外的更深魅力。
近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萨尔茨堡艺术节2005年制作版本的歌剧《茶花女》高清放映。这一制作由威利·德克尔执导维拉舞蹈在线,卡罗·列兹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领衔呈现;演出汇集了正值当打之年的一众明星,安娜·奈瑞贝科出演维奥莉塔、罗兰多·维拉森出演阿弗莱德、托马斯·汉普森出演乔治。
萨尔茨堡的这版制作摈弃传统舞美的繁复华丽,而是采取了极为简约的思路打造布景和服装,也被称为“至简版”《茶花女》。
半月形的舞台上,除了一面巨型钟表和一座红色沙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道具。舞台的背景是一面弧形白墙,墙上刻有道道竖纹;巨型钟表位于舞台右侧,左侧则有一扇供演员进出的隐形门。
相应地,歌剧中的人物也“穿越”到了现代。当代的俱乐部,现代款式的沙发,加上剪裁简洁的西服和无袖连衣裙……在白色的舞台主色调之上,让观众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内心。
时钟的意象贯穿全剧,指针无休止地转动——无论茶花女如何抗争,都仍然无法停下这支“为她而鸣的丧钟”。乔治在剧中则化身为“死神”,见证了维奥莉塔和阿弗莱德的爱情悲剧。
简而言之,萨尔茨堡2005年《茶花女》制作,用抽象却清晰的表达方式,如艺术品般凝练出了“名段”背后的戏剧冲突和思想深意。
敬请大家期待!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