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微信公众号《金陵读书》九舞妖黑冰,略有修改。
2月初终于看了,和国内相比差了近2个月的时间,好在我没有事前看影评的爱好,省去了被剧透的危险.事前看了预告片,对陈凯歌的梦回唐朝确实还有几分期待.文中会有多处地方涉及剧透,如果害怕被影响观影体验,就还是不用继续看下去了.
下面正文开始
, 这应该才是的正确命名方法吧.虽然是一句笑谈,其实已经可以概括整个电影的主要内容,其实大唐不过是个背景,主要还是要看日本和尚如何念经,毕竟梦枕獏的原著就叫做. 我本来是很想吐槽电影剧情的改编水平的,于是就去找了原著匆匆看了下,结果只能表示这次作为编剧的陈凯歌,技能水平绝对在线,原著的不合理和无趣之处要远远超越电影,可以完全说是成功的改编. 所以本篇里面所有的文字,都是针对电影版的剧情而言的.
电影的剧情本身,如果抛开既定历史事实和一些小的逻辑混乱,故事是能够说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基本都还是中规中矩. 不要小看这高考作文及格水平的剧情,说实在的,现在在中国国产电影里面,能讲故事达到这水平的就已经可以打70分了. 可是稍微深入一点去看,问题就来了. 可能是因为以日本小说作为原著的原因,细部的精致考证和大格局上的瞎扯成为了撕裂这部电影的最主要因素. 也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最少拿到85分的前半部和最多拿到50分的后半部的综合体.
电影开始在皇帝驾崩之夜,并没有说明是哪个皇帝,但是从白居易的官职和后来的罢官基本可以确定是唐徳宗贞元末年,也就是公元805年2月25日. 继位的唐顺宗身有中风,在位1年就被逼退位.当时34岁的白居易还未考取功名,也未娶妻. 而当时的空海,大约也是31岁左右,正是体力和智力都达到巅峰的时刻,故事选在这个时间点上,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 顺应历史,只是做出了些微修改,就呈现出一种山雨欲来的诡秘气氛,基本算是完美开局. 可见梦枕獏还是对唐史做了一些研究的. 之后还有几处精彩的亮点,基本都是在前60分钟左右的故事中出现,这些都是我说的细部的精细.
至于大格局的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故事的核心,故事全部的核心就是杨玉环之死,推翻了传统认知的缢死,而代以"假死"秘术欺骗,实则活埋为最大矛盾冲突点. 说实话,我实在是不明白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凸显李隆基的虚伪吗,是希望杨玉环死时还对李隆基心存感激吗. 其实看看和里怎么写这段的,就很说明问题:
旧唐书: 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主,以上皇自蜀还九舞妖黑冰,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
新唐书: 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主帝至自蜀,道过其所,使祭之,且诏改葬。
二段都很短,而且故事也极类似,但是里的"诏"和"遂"2个字,实在是冰冷彻骨. "诏"意味着李隆基的官方命令,"遂"字更是毅然决然,毫无怜悯. 反而倒是里,隐去了"诏",用了"诀", 硬是给皇帝加了三分人情味.后面还有"裹尸"的字样,"紫茵"应该是指深色的车座垫,不能不说欧阳修还是改的一手好春秋,给了唐明皇几分脸面.
或者是因为日本天皇仍然存在的原因,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作家对皇帝这种生物还抱有什么幻想. "最是无情帝王家",远的有,近的有二月河,,中国人对帝王心术这四个字的了解已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旧唐书里面的李隆基,光凭那一个"诏"字就足够寒了天下所有多情种子的心,实在是不用靠什么"假死"来画蛇添足. 而妖猫的怨气,可以来自杨太真,可以来自阿倍仲麻吕,可以来自虢国夫人,来自杨国忠,来自马嵬驿的驿丞,来自金吾卫的士卒,甚至可以来自李隆基自己,这些人的怨气远远要比一个如果没看原著就完全不明白因果的白龙的怨气要直接而现实的多. 这种完全建立在一种虚幻的逻辑上的核心冲突点,不论前面推理的多么精彩,到了最后揭盅的时候,都会让观众感觉缺少一种原来如此的共鸣.
至于其他的所谓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中法混血的杨玉环,永远是十五的月亮,留着娄阿鼠风格胡子的猥亵李白,当皇帝面表白的阿倍,这些已经只能归类到导演爱好,而不是逻辑错误的范围里了.
负面的说完了,现在说说正面的. 之所以没有完全垮掉,布景和舞美还是占了很大的成分. 是的,上半场的精华就在那两场舞蹈里面. 先说说张雨绮跳的那段"飞天".唐代乐舞中有健舞,软舞之说,健舞一般都有伊斯兰风,而所谓"飞天"并不在此列. 而张雨绮跳舞时候身段明显发胖,显得笨拙而业余.我知道肯定有人对唐代女性身材的审美有质疑,认为环肥燕瘦,自然唐代是崇尚丰腴的. 所以是时候放上这张图片,
这是唐代的菩萨造像,具体年代未知,从雕刻风格看,应该是盛唐时期.中国自古的佛教造像,就是按照人们心中最完美的形象设计.唐代菩萨造像模糊性别,但是仍然能看出偏女性.这个腰身和手臂的尺寸,你能说唐代就只喜欢胖的?
好在张雨绮并不是这场戏的亮点,这场戏里面最精彩的是这几位.其实还有一个演奏竖箜篌的,可是始终没有出镜.
这么单看可能还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和下面的图对比一下.乐工的衣着,服饰,头饰,琵琶的纹饰都是还原的比较到位的.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当时乐工坐的不是凳子,而是墩子.这些小地方也都注意到了,可谓是用了心了. 唯一不足的是,琵琶,阮琴和竖箜篌都是弦乐,而且音色相近,不太可能同时出场,如果把竖箜篌换成拍板,就更符合逻辑.
(这两张截图都来自,虽是五代时候的作品,但是南唐还是保留了很多唐时的器具风格,应该会和白居易所在的唐中期有相似之处. 男子手中所持就是拍板)
另外一处亮点就是上半场的一个重头戏,胡旋舞. 因为杨玉环和安禄山都善胡旋,所以胡旋舞的名气要远远大于另外两种同样有伊斯兰风的健舞,胡腾和柘枝. 但其实胡旋舞具体的舞蹈动作或者是舞者装饰并没有太多的文字可考证.元稹的诗里面描述"...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柔软依身著佩带,裴回绕指同环钏..." 可以猜测舞饰至少是有,发珠,耳环,纱巾,佩戴和头饰,而衣着应该是有长下摆的裙子,在旋转的时候增加美感. 电影里面的舞姬,基本上是该有的都有了,细节方面也是经得起推敲,服饰基本都有出处.
龟兹壁画中的胡旋
至于胡旋舞本身,里面记载 "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毬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 虽然有记载胡旋可以独舞,双人舞,四人舞, 但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大型舞,不可能出现十几人一起的宫廷表演,更不是和男子进行的双人合作舞蹈.之前虽然各种电影电视剧里面多有出现胡旋舞,但是要么就和广播体操一样搞人海战术,要么就是杨玉环和李隆基一起跳. 里面的胡旋表演,虽然没有做到"俱于一小圆毬上舞",但至少明确是独舞,没有明显变成华尔兹,也算是对得起观众了.
然后我又要说乐工了,这个场景里面的乐工也是四人,但是画面基本就是一闪而过. (请原谅截图的渣画质). 从左到右四个乐工,分别是竖箜篌,阮琴,细腰鼓和羌笛, 弦乐,吹奏乐,打击乐齐备. 两个男性乐工明显是胡人装束,后面近景时候可以看到吹羌笛的明显带有胡人特征的长相. 衣着则是明显仿照国家博物馆里面这个胡商人俑的特点. 如果不是斤斤计较为什么室内表演的乐工要穿商人的外出装束这种问题,可以说这一组镜头里面的亮点已经是很多了.考虑到这4个人加起来的镜头还不到2秒,可见认真起来做事的陈导演,其实还是很可以拍出抓人眼球的精彩场景的. 至少我为了确认我没有看错这些细节,把这段舞反反复复播了十来遍.
文章写到这里,好的坏的也都说完了. 我从头到尾也没写一个"大唐盛世"的字眼,因为实在是很难把我心中的大唐和电影里面的融合到一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电影开始搞"平行宇宙"了,不论是,,还是,都要先臆想一个完全和现实无法联系的大环境,然后让很多完全违背逻辑的故事在这个环境里发生,美其名曰"反映着现在社会的真实现象". 我们不需要看到杨玉环在广场上荡秋千,李隆基在莫高窟里面宴请天下使节,也不需要用一个日本和尚的嘴,对着一家伎园说出"这才是大唐风流" (好吧,也许伎园确实是大唐风流的一部分). 大唐的好与坏,每个观众心里都清楚,大唐有李白,就有高力士,有魏征就有杨国忠,有安禄山就有张巡,有武则天也有杨玉环,有晁衡也有张议潮,你不需要去重现什么"大唐盛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大唐盛世",你只需要给我们看点真的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
文章里面很多内容引用自著名唐文化和敦煌学家 向达大师的文章,大师考据精细,唯有叹服.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