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壮民族独特的稻作文化。一项因地取材的淳朴表演艺术——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在广西南宁青秀区长塘、伶俐、南阳、刘圩四镇的村屯民间世代传承已有三百余年。
相传,芭蕉龙一说最早出自长塘镇一带的民间传说,寓意着吉祥庇佑。
此后,逢年过节尤其是农历正月十八,人们用芭蕉叶扎龙插香,在田间地头舞龙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青秀区长塘镇青龙江芭蕉香火队在街上巡游。受访者周建孟 供图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由舞蹈与舞龙两部分组成:舞蹈主要分师公骐鳞舞步、九罡舞步两种表现形式,演绎请圣、迎龙、拜神和感恩四个场景;舞龙的主要套路则为醒龙、纳礼、龙巡、播雨、除害、撒福、交合、舞乐、谢龙等。
舞蹈动律优美,芭蕉长龙栩栩如生,整体节奏鲜明,这便是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的神韵特点。
芭蕉香火龙成品。陶洁 摄
当然,一条龙能否舞出神韵,龙的制作是其基础。龙舞的好不好,取决于龙扎得好不好。
壮族芭蕉香火龙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建孟。陶洁 摄
壮族芭蕉香火龙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建孟,受爷爷的影响摄舞秀,他从小对芭蕉香火龙十分感兴趣。十七岁时,周建孟正式加入当地龙队,学习舞龙及龙编制技艺。
龙头成品与龙头骨架。陶洁 摄
周建孟介绍道,由于制龙的所有步骤均为全手工制作,扎一条龙往往需要一星期左右的时间,选材取于田间地头,以芭蕉叶和竹子为主要原料。
壮族芭蕉香火龙协会成员将竹篾用砂纸蘸胶捆扎,制作龙的骨架。陶洁 摄
壮族芭蕉香火龙协会成员在给制作好的龙骨架扎上芭蕉叶。受访者周建孟 供图
手工削好的竹篾用砂纸蘸胶捆扎,将之连成一体,分别扎成龙头、龙身,再饰上新鲜的老蕉壳,扎上或黄或绿的老蕉叶,最后在舞龙前,插上数以千计的香火,才称得上是完整的芭蕉香火龙。
周建孟在青秀区长塘镇初级中学,指导同学们学习壮族芭蕉香火龙技艺。受访者周建孟 供图
43年来摄舞秀,周建孟始终专注从事于芭蕉香火龙技艺。如今,他已从舞龙表演者转变为传授者,更多的精力放在芭蕉香火龙舞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学生们练习壮族芭蕉香火龙舞龙技艺。受访者周建孟 供图
“2015年6月,我开始在长塘的学校传播芭蕉香火龙舞的文化,同学们可以将它作为课间体操用来锻炼身体。现在,我正在同学校的老师们合作编写教材,准备将芭蕉香火龙舞这个非遗项目开设成为课程,把芭蕉香火龙舞传承下去。”说起芭蕉香火龙舞的传承,周建孟有自己的想法,也正在付诸行动。
青秀区长塘镇青龙江芭蕉香火队表演。受访者周建孟 供图
2019年,在青秀区政府的支持下,周建孟联合当地龙队成员成立壮族芭蕉香火龙协会并担任会长,每年协会招收约60人进行系统性培训,壮大芭蕉香火龙舞队伍,发扬芭蕉香火龙舞文化。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