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最新热舞资源

81岁舞蹈家陈爱莲今晨逝世,艺路耕耘屡为人先

中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11月21日零点59分因病去世,享年81岁。

记者从陈爱莲女儿处了解到,陈爱莲一个月前发现患胃癌并已发生骨转移,21日凌晨在家中去世。

陈爱莲1939年生于上海,幼年因父母双亡与妹妹一起进入上海的孤儿院。她的母亲就是因胃癌去世。1952年,在新中国舞蹈事业发展之初,陈爱莲被选入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从此投身中国古典舞事业。她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蛇舞》《小刀舞》等至今留在观众的记忆中。她曾主演的《红旗》《白毛女》《文成公主》《红楼梦》等舞剧也是新中国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

陈爱莲一生勇于创新,孜孜探求舞蹈艺术本身的突破,也是创办个人舞蹈晚会、组建艺术团进行巡演、“下海”去深圳特区进入歌舞厅演出、创办个人舞蹈学校的先行者。直到今年9月,陈爱莲还亲自指导陈爱莲舞蹈学校的教学和演出。

本报记者2019年7月曾专访陈爱莲,记录了她67载艺路耕耘的初心,原文如下——

《音乐舞蹈园地花繁叶茂硕果累累》,这是1959年9月12日《北京日报》刊登的一篇报道。其中提到,一批形式、风格、题材多样的音乐舞蹈节目将在国庆前后出现在首都舞台上。其时,正值后来被称为“17年文艺”的发展黄金期,文艺领域佳作频现、人才辈出。在这篇报道中,与郭兰英、李光羲等声名鹊起的青年艺术家并列的,是一位刚从北京舞蹈学校民族舞剧科毕业的学生——陈爱莲和她的节目《春江花月夜》。

△1959年9月12日《北京日报》

半个多世纪过去,陈爱莲已是中国民族舞蹈泰斗级人物。忆往事,她说,那篇报道提及的事情,是她职业舞蹈生涯成功的起点。

兼容并蓄的舞者戏曲和芭蕾共同打下宽厚基础

“《春江花月夜》其实一开始不是我跳,我是孤儿,无家可回,整天在学校呆着,阴差阳错……”忆起当初,如今年届八旬的陈爱莲深感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否则别说跳舞,就连生活会变成什么样都难说。

陈爱莲本是上海一户小康之家的女儿,可10岁那年父母双双病故,她和妹妹被辗转送入上海一心教养院。1952年,13岁的陈爱莲姐妹俩被北京来的老师招入新组建的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员班。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陈爱莲又成了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

“我们一共排了8组,有8位主演,我个子不高,被排在最后。有一次外宾来学校观摩表演课,要看《春江花月夜》,当时只有我在学校里,就上场了。”陈爱莲说,之所以能临时上阵而一举成功,得益于那几年浸润深厚民族文化底蕴。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欧阳予倩为首的艺术大家,开启了对于是否要建立中国古典舞的热烈讨论。中国的古代舞蹈其实已有断层,从宋代开始纯舞蹈逐渐削弱,融入到了戏曲中。所以我们首先就从戏曲中学习。”陈爱莲回忆,当时学校请来昆曲、京剧和一些优秀地方剧种的艺术家给大家上课。“课程内容既有耗腿、练腰、前桥、虎跳、圆场等基本功训练,也学习《三岔口》《拾玉镯》等经典剧目。”再加上此前在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员班的一年多时间里,陈爱莲常去剧团里偷师学习《千里送京娘》《林冲夜奔》《陆游与唐婉》等剧目排练,从而获得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滋养。

△1957年,为毛主席演出《牧笛》

“在舞蹈学校的前4年,我们不分芭蕾科还是民族科,大家都要学习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外国代表性民间舞,打下了非常宽厚的基础。使得我们在后来面对许多角色时,都有能力驾驭。”同样在1959年,陈爱莲在毕业之后不久主演了她艺术生涯中的第一部舞剧《鱼美人》,一举成名。

△1959年,演出《鱼美人》

《鱼美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芭蕾民族化的一次勇敢尝试。从编导团队就可以看出它的与众不同。前苏联专家古雪夫担任总导演,京剧科班出身的栗承廉,民间舞出身的李承祥、王世琦共同协助编导。“群舞演员都不必穿足尖鞋,但主演都要穿足尖鞋,主演的动作也是芭蕾化的。”陈爱莲说,她在剧中分饰鱼美人和蛇两个角色,后者的舞蹈还融入了埃及舞蹈和印度舞蹈风格。1961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刊登《繁荣舞蹈创作 提高艺术水平》一文,陈爱莲现身说法,讲到“为了刻划蛇的性格,我参考戏剧演员的表演手法,用平躺着身体、突然弹射而起向猎人伸手的动作,比较成功地表达出蛇遭到猎人拒绝后的那种绝望、烦恼但又不甘心的复杂感情。”后来,《蛇舞》常常被从整部舞剧中单独拿出来表演,还参加比赛,成为经典舞段。陈爱莲感叹,若非有学校里中西合璧的舞蹈训练,又怎能胜任这样复杂的角色!

“吃螃蟹”的下海者

首开个人专场 首创个人舞团

和许多艺术家一样,“文革”十年是陈爱莲非常不愿回忆的一段往事,她在这十年中不仅耗费了青年舞蹈演员珍贵的光阴,也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杨宗光。1975年,全国文艺调演恢复,36岁的她重新练起空翻等高难动作,自编自导了《敌后交通员》,表达自己对舞蹈艺术的初心。

后来,陈爱莲更不断琢磨出新花样,屡屡“吃螃蟹”。

△赵士英速写

1987年8月4日《北京日报》曾刊出一幅画家赵士英画的速写,名为《陈爱莲舞蹈晚会》。其实早在1980年11月10日,陈爱莲就已开全国先河,第一个办了个人舞蹈专场晚会。那晚,天桥剧场内,1小时40分钟的演出,陈爱莲跳了古典舞《春江花月夜》、民间舞《水》、现代舞《梦归》、吉卜赛舞《流浪者之歌》,甚至还有芭蕾舞《天鹅之死》等,一共10个节目。“演完大幕一拉上我就哭了,是累哭的。”陈爱莲说,那一年她已经41岁,从体力上来讲能胜任这样的晚会已属不易。

那时候,演出还不涉及经营,剧场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自有的,舞伴也是剧院借来的。等到了1987年,她再度燃起办舞蹈专场念头的时候艺舞吧,已没有免费使用剧场这一说了。“要是有几万块钱,这台晚会就成了。”陈爱莲很苦恼,后来还是丈夫跑到天津找好友范曾要了两幅画拿去荣宝斋变卖,又拉了松辽汽车的1万元赞助,才凑足了演出所需经费。陈爱莲这一次上演的作品,与第一次舞蹈晚会完全不同,其盛况更比1980年时热烈。直到今天,陈爱莲家中还挂着范曾当时担任晚会主持人时兴之所至创作并书写的一首《金缕曲》。

个人舞蹈晚会还只是小试牛刀,陈爱莲真正拥抱市场是在1989年。

那一年,她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艺术家个人名义命名的艺术团——陈爱莲艺术团,成了“下海吃螃蟹”的人。其时,市场经济已然兴起。国营院团的演员们常常出去走穴,面对实际情况,文化体制改革已箭在弦上。陈爱莲就是在一次文化部召开的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上,将了自己一军,放出豪言要下海闯荡试试。出于对人才的爱护,文化部特批她停薪留职。

直面市场,按劳取酬,“合法化走穴”的甜头不少。陈爱莲艺术团好像一辆开往全国各地的演出大篷车,除了艺术团本身擅长的舞蹈,还经常搭载相声、杂技、流行歌曲演员一同演出。刘欢、毛阿敏、那英、韩红、黑豹乐队都曾应陈爱莲之邀,一起出去巡演。每到一个新市场,客户都会点名提出邀请某某“大腕儿”登台,市场对高质量演出的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刚从中专毕业就追随妈妈的小女儿静静清楚记得,普通演员演出一场收入25元,后来涨到50元,这远高于一般国营院团的演出费。但是闯市场的辛苦,陈爱莲也尝遍了。有一年春节前在湖南演出,艺术团住在长途司机通勤的“车马店”里,南方异常湿冷,屋子里没暖气,被子都潮乎乎的。陈爱莲和演员们只能钻进自带的被套里,衣服都不脱,凑合睡一晚上。

当了老板以后,无论有无演出,陈爱莲都要给小20个人发工资,艺术团一定要把日程排得足够满,才能保证收入,“一年有10个月在外面演出艺舞吧,一个月出去至少半个月。有时候,一天演三场。妆都不卸,上午演完下午接着换地方再演。”

到了1993年,陈爱莲干脆带着艺术团来到改革开放前哨深圳,在歌舞厅驻场演出。这一年,她已经54岁了。她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财富,也见识了巨大财富背后的各种危险和诱惑。地头蛇曾拿着尖刀来找她,要带走团里的漂亮小演员,北京同行曾当面质疑她是不是带着人在歌舞厅里跳脱衣舞……

也许,是时候从海里上岸了。

经典的传承者

首办舞蹈学校,传承舞剧《红楼梦》

1994年3月31日《北京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陈爱莲艺术团即日公演》,记录了陈爱莲艺术团告别南方回到北京驻场演出的轨迹。正当回到北京后的陈爱莲对未来方向感到彷徨之时,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她在1995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上获知了一个重要消息。

“正式开会前,我作为科教文体卫组的特邀代表,参加了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主题是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那次会上,陈爱莲还遇到了国家教委的领导同志。“如果我有这个心思,支持不支持?”她试探着问道,对方立刻表示关注和欢迎。这下,陈爱莲心里有底了。

1995年5月,北京市的第一所民办艺术学校——陈爱莲舞蹈学校成立了,挂靠在北京艺术学校(现为北京市戏曲职业学校)旗下,成为其分校。

办学并不比下海容易。陈爱莲为学校定下的校训是“立德敬业,求实创新”。在教学上,她请来专业院校的老师们前来授课,她自己则担纲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每周给学生们上24个课时。她的老邻居、我国著名舞蹈编导,曾参与《宝莲灯》《东方红》等剧目编创的黄伯寿也被她请来给学员们排练。课程设计上,陈爱莲仿照自己在北京舞蹈求学时的课程设计,在专业课方面配置的科目比国家规定的还要多,有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毯子功技巧课、芭蕾、实习排练课等。

“一年来,陈爱莲辛勤地耕耘在艺苑苗圃中。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舞蹈分校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不仅将看到她的学生表演的《草裙舞》、《阿细跳月》、《飞天》等各种风格的舞蹈,还将在《黄河颂》、《春江花月夜》等舞蹈中欣赏到她那轻盈美妙的舞姿……”1996年7月22日《北京日报》刊登报道《陈爱莲将率学生汇报演出》。

1999年,为了让办学稳定和长久,陈爱莲拿出全部积蓄,甚至卖掉了给两个女儿准备的嫁妆——位于北京三环内的两处房产,在大兴买下30亩地,自己盖起了学校。根据《北京日报》报道,在陈爱莲的带动下,到2000年,舞蹈教育家贾作光、孙家保、唐满城、钟润良等都相继开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舞蹈学校,各有风格。

陈爱莲舞蹈学校,以传承舞剧《红楼梦》为一大特色。当时,陈爱莲偶然发现在全国各地报送参加中国歌剧舞剧年的剧目中,90%剧目是洋货,没多少民族舞剧,不禁想到自己和同时代舞蹈家们曾创作出的《红楼梦》《文成公主》《丝路花雨》等,“是不是该把经典剧目拿出来复排,传承下去?”为了复排这部剧,学校从1997年到现在已累计投入百万元。

7月6日,陈爱莲率领学校师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剧场内上演舞剧《红楼梦》。这一天,距离她的80岁生日还有4个来月。本报记者方非摄

如今,陈爱莲舞蹈学校已培养上千名学员,几乎每一位学员都曾参演过舞剧《红楼梦》。7月6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剧院内,北京文化艺术教育名家进基层系列活动之一、大型传统舞剧《红楼梦》公益惠民演出与观众见面。音乐响起,舞台上,还有4个来月就要迎来80岁生日的陈爱莲,将或嗔或娇或刚强的黛玉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目光流盼中,这位老艺术家舞出的不仅仅是剧中人物,更是她自己67年艺术生涯始终不变的执着与初心。

本报记者方非摄

0
分享到:

点击下载热舞资源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