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写过一篇《如何欣赏?》的文章在专栏里,现在看来那篇有些过于感性,已经入了坑的人看了可能很爽,但给连起码认识还没有的人看,可能还是一头雾水。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一眼,原文在这:
如何欣赏舞曲?
今天DG准备稍稍理性一点儿地介绍一下这个东西,目的是让各位对还半通不通的、存有误解的朋友能全面地认识她一下,已经开始发烧的也可以来看看DG个人对的理解。
还是先来一支非常典型没毛病的曲目吧:
-
这支应该就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样子了:阴暗,沉重,重复——
而且很多曲目听起来都差不多。
好吧最初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但即使是听起来都差不多,这种舞曲还是成功拉我入了坑,那种深邃的、迷幻的抽离感让我很迷恋,毫无疑问这就是我听到的最好的电子舞曲呀!(当年就是这么想的)跟这比Steve Aoki算个狗屁。
但是最初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徘徊在“他妈的为什么都差不多?”的困境中。因为最初是看了《 》那个片子开始对感兴趣的,所以一开始就从Paul 所在的厂牌 听起,进而开始听的几乎都是德国货。
然后DG,就是今天此时此刻的DG,还是不得不在由衷地感叹一下:
德国出产的烂真他妈的多!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首先德国的氛围非常好,爱好者超多,梦(幻)想成为DJ的少年也非常多,于是厂牌也就很多了。但事实是残酷的,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这个老师也并不能保证你肯定能成角儿,有可能即使他天天摆弄 Live每周末泡在,也仍然无法成为一流的制作人。所以呢,如果中国的朋友们在瞎米啊网易晕什么的日推里甚至北上成老远请来的德国“一线”DJ的派对上听到的并不让你觉得很屌很爽,那也不要急着否定这东西。并不是随便一个德国DJ都能代表舞曲的最高水平。
绝对是非常NB的舞曲类型,它能长盛不衰绝对是有其道理的。那让我说,好听在哪:继承了House美妙的律动,又营造了比House更奇妙的氛围,是一种非常high的、“抽吸感”超强的舞曲类型。
“抽吸”这词儿,DG在以往写的东西里好像用过很多次了,再解释一下吧。这个词儿是我自己用的,意思是音乐把人从世俗的、具体的感情中拉到纯粹自我的、抽象的世界中的能力。前人似乎并没有这么用的,但大家看多了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吧。
为什么说的抽吸感非常强,因为在听大部分的House舞曲时,你虽然很有起舞的愿望,但你在精神层面上还是感觉比较实在,还会想到跳舞的花招,舞池里其他吸引你的对象等等“现实世界”里的事儿,而这玩意儿的目的就是让你把这些屁事儿都忘掉,甚至连怎么跳舞都忘了,只会随着情绪乱蹦。虽然后来House也出现了催眠感加强的形态,但比起,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于是在这样的派对上,舞客会感到精神和身体都获得了解放、治愈,绝对是非常爽的体验。
是时候祭出DG心目中的第一神曲了:
( Hood) - Baby baby
大家可以比照着我前面黑字那段概括的内容听一下,是不是这个感觉。
其实绝对不是听起来都差不多的音乐,那些把东西做得都差不多的制作人,一晚上放的都没啥变化的DJ,只不过是因为没有理解的精髓,只看到了表面,以为只要给上浑厚的低音,加几个怪怪的尖叫,每隔32小节来一段去掉底鼓的段子,16小节后再加上底鼓顺便来个嘶嘶嘶的噪音pad,这就是泰克闹啦——如果东西都这么简单就能上台面,那么人家大神和你们DJ爱好者的差距又在哪呢?
说句不好听的,按他们那么做,跟EDM又有多大差别呢?一个自诩巨星一个自诩文艺青年罢了!
说到这DG还是要强调一下:完全没有诋毁德国的意思,真事儿的。德国为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比底特律老黑们还重要的贡献,虽然烂歌多但也正说明人家全民皆制作人都DJ哇是不,群众基础好了,真大神自然还是多。
再来一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正宗德国货:
Ben Klock - Check for pulse
听到这里或许有人也能听出,美国人(也就是 Hood,后文还会提到)和德国人Ben Clock做的东西有一些不同。为什么会与这种不同?
可能不太全面的简史
早期(美式)的Techno其实就是更机械化的House: )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诞生在底特律,由“底特律三杰”Juan 、Kevin 和 May开创,也有人认为真正的开创者是,他们创造了这个词,用来形容他们用电子乐器和新技术制作的流行化的电子音乐。
DG个人的理解,是电子音乐流行化的鼻祖,他们的东西影响了早期的美国民间/地下的电子舞曲制作者,也间接影响了三杰;而三杰是从社会文化层面真正把这种机械化的声音带到舞池里的人。这种争论没什么意义,只要知道有这么两回事儿就行了。
三杰的早期作品毫无疑问也借鉴了芝加哥那边的东西(House),所以早期的作品听起来是这样的:
May - of life
包括后来被认为界定了起源的1988年出产的合集:
! The New Dance Sound Of
大家听听看,反正我听着就是芝加哥House,最多可以加个“Acid”。
后来,底特律的变得越来越机械(实际上最早的泰克闹不断重复就是因为设备太次人手也不够),速度也渐渐快了一些,渐渐地就跟House划清界限了。
跟House的根本区别就是“机械”,更强调重复。所以听起来就似乎更缺少了一些“人味儿”,多了一些疯癫。
既然是得不断重复,于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这个loop得贼拉带感,贼拉引人入胜。然后,制作人/DJ还得有本事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让这个loop既不断重复又有些有意思的微妙变化。
但底特律人在律动上基本还是按着House的路子来的。美国黑人做的音乐,图的就是一乐儿,得能蹦跶起来才行,所以最讲究的就是律动,要蹦跶起来就得有。
来听听更成型一点儿的 :
Hood - Pt. 1
Hood,是最早提出 形态的制作人/DJ,他的DJ现场以及制作的单曲都是顶级的,有机会接触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
这个极简泰克闹后来被一个深受了底特律泰克闹的加拿大青年发扬光大,也就是当年的,今天的地下派对界大佬 。
同时,有良好电子音乐基础的德国地区也承袭了底特律的理念,借着柏林墙倒塌的东风,开启了的全盛时代。这段儿舞曲爱好者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然后我总结一下:
最初舞曲在底特律创始的阶段,这几个年轻人一方面在模仿芝加哥的DJ前辈,另一方面又没啥好设备,就是公司那几款破破烂烂的合成器(现在都炒到几万一台了),所以早期的底特律泰克闹多重视律动,但空间感、氛围的营造上略差。
而德国佬和去柏林发展的外国人们在后期有了更好的条件,在空间感和氛围营造上更进步了,可惜其中的某些人不很理解或不太喜欢重视“律动”这东西,就在在空间感和氛围营造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律动上差了一些。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德国的跟底特律的原装货有很大的区别。但近年来,底特律制作人生活得好一些了(有些还成为了富人),更新了设备和制作手段,作品更加细腻;德国制作人/DJ们可能也意识到了律动的重要性,更多律动和氛围俱佳的作品从德国产区出现。DG个人看来,这两地产品的区别正变得越来越小。在其他地区如加拿大、日本等,也出现了一些各具风格的优秀厂牌。
曾经和未来
舞曲曾经有过非常“露脸”的经历,就是DJ Carl Cox曾名列DJ Mag 100的第一名,没错就是今天这个蛋糕与香槟齐飞,假打共嫩模一色的“世界最佳DJ排行榜”,今天的我们甚至很难想象这么“艰深”“清高”的风格能占上那个榜的前五十。
表面上看,艺术/文化似乎没落了。但实际上,创作、播放的音乐家并没有减少,制作技术也在与时俱进,每年也是各种音乐节地走着。也就是说今天的虽然不算极其风光绝对舞力笑笑,但仍然有很多粉丝,算是平稳前进。
但DG说句实话,论势头,如今尚不如House。年轻的好DJ、新的好作品不算很多。世界范围讲的话,DG靠上网和收曲子来分析,个人感觉很久都找不到一支值得收藏的新曲,倒是回头翻那些老家伙90年代的东西比较有味儿。
而且确实,这东西好多年听着都没多大变化了。诚然经典的形式已经非常美妙,即使不再有任何进化也仍然是很美的音乐。但如果一直保持着这种孤芳自赏的状态,很可能未来我们只能去柏林才能玩儿到真正的派对了。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为例:这三四年来新DJ、新制作人井喷式地出现,但大多数都去糊EDM,也有不少玩玩Trap、Nu Disco,而看得起我大泰克闹的没几个。自称能放的DJ倒也不算少,但大多只是他们自以为能放而已。set有见地、能制作拿得出手单曲的,我们能看见的还是那仨俩老人儿,可能也有一些在真心在做还做的不错的年轻人,但我们见到他们的机会并不多。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EDM风太猛,而我国的电子舞曲圈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跟着外国的屁股后头走,自然忽视了这种“小众舞曲”。
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的门槛确实比较高,一方面只有对声音非常敏感的人才能听出她的好来;另一方面这个人还的有主见,绝对忠于自己的感受,不盲目跟风,不爱瞎凑热闹,才会最终走进趴的门。说句难听但我觉得很实在的话:我国这样的人非常少。受众对的接受度也不高,于是艺人要么不屑、要么不敢太深入这门艺术。
DG在这只能说:是很美很美的音乐,趴如果做起来了,也绝对是非常好玩的。
大家如果在EDM音乐节上被高频尖叫轰炸得疲了,自拍发朋友圈发厌了,不妨都尝试一下这种厚重深邃又有情境的声音,尝试一下不看手机彻底沉浸在音乐中的玩法,也给那些还在为添砖加瓦的小DJ、小制作人一点儿展示的机会吧。
说到这不妨加个小节目:看到本文的 DJ有兴趣的,在评论区留个名“ DJ XXX+原创单曲或set的链接”,欢迎有兴趣的听友、舞客们来认识认识。
适合的场合与舞蹈
个人还是觉得最适合不太大的场地播放,不要超过1000人,因为的低频厚重,美式强调律动,德式强调氛围上的幽深,太大的场地都不太容易体现这样的美感。
那么咱要是实在想在大场地实现这种东西该咋办?所以要有哇 : ) 这段儿留个话茬往后再说。
至于匹配的舞蹈,如果你会跳House的话,跟着跳House没太大的毛病。但因为是更强调精神沉溺的音乐,所以很可能你跳着跳着就忘我了,而且周围人都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在一起扭动,不太好给你腾地方。
那就跟着大伙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着扭吧,到了情感迸发的时候吼两嗓子没毛病,搞不好你一吼会带起好多人嗷嗷叫唤。
最后DG还是忍不住要唠两句半斤小烧以后的嗑儿。
曾经我作为DJ的愿望就是在一个小小的但很酷的club里驻场,每天放着泰克闹,和二三百个舞客挤在一起挥洒汗水,不时去世界各地某些犄角旮旯的地下音乐节耍两刀,这就很棒了。
然而这个愿望这么多年了也没能实现。我也觉得这事儿不太可能在我40岁以前实现了,因为我很清楚,如今在国内靠放连一个月一次的例行派对都很难支撑,更别说驻场,甚至可以说,我靠放根本就没法去“做一个DJ”。
很遗憾,目前我以DJ的身份出现,根本就无法为国内这个文化圈做出任何贡献,我不认为我作为一个创作者、表演者、服务者是平庸的,但确实没人来听,没人来玩,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Dizzy 是一个因为无奈而诞生的符号。经营这个符号近三年来我也发现,大家喜欢听我瞎BB胜过喜欢听我的舞曲,这让我哭笑不得。
我一直坚持经营DG,往高大上了说,至少我可以通过这个符号给这个世界一些小小的贡献、小小的好改变;往私了说,或许DG可以靠他的瞎BB救我本尊重新回到DJ台上绝对舞力笑笑,哪怕放的不是我最初最喜欢的东西。
也巧,就在我准备开始写这个专题的第四期前的一两天,我突然考虑应该先彻底放弃制作和收藏舞曲,一方面在这玩意儿上多花精力对我重回DJ台上毫无推动作用,纯属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做好需要完全沉溺的状态,我现在根本无法分给她那么多精力,放弃其实是一种尊重。要做的话,等我先靠一些很多人能喜欢的东西稳定下来,等从容一些了再说——那可能也就是四十岁往后了。
然而这篇写到即将结束,我又有些不舍。我的时间确实不多了,做这件事还是先留给时间充裕的年轻人吧。还是那句话,建议大家尝试尝试不一样的东西,说不定你们来玩儿的一多了,DG就很快又能在舞池里给大家放他最会玩儿的了。
而我现在能做的只有这篇给写的软文: )请大伙笑纳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