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海市中山公园贝壳舞台热闹非凡,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展演暨曼舞长宁舞蹈艺术季在这里举行,舞蹈团队展示了从14日决赛47个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3个优秀作品及2个历年优秀作品。展演秉持“人人舞,人人美”的主题,围绕“喜迎建党百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精神内核,通过三个篇章让观众在广场舞中体会海派文化之中的“时代之美”“家园之美”“康乐之美”。优秀团队将被选送参加2020年“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当天国家文化云和文化上海云对展演同时进行了“5G+4K”超高清直播,为广大文化爱好者呈上一场云上舞蹈盛会。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上海市民文化协会承办。
广场舞“江湖”风云突变
又到了一年一度切磋舞技的时候了,嘉定工业区曾经挥舞着锅碗瓢盆的“老男孩舞团”来了,陆家嘴金融城的海派秧歌队来了,各个区的优秀市民舞团都来了,很多熟面孔,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不过,这一次广场舞“江湖”又有新变化,所有舞团跳的舞蹈都是原创舞蹈,将更多的视线引向了广场舞背后的创作。
主办方负责人表示,2020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展评展演暨曼舞长宁舞蹈艺术季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是一个舞蹈爱好者互相交流、乃至“先舞”带动“后舞”的平台。现在市民舞蹈团队多,但供市民跳的舞蹈还不太多,广场舞的审美和艺术方面普遍有待提升,在编创上也亟待提升。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广场舞的创编中来。
大赛启动之时正值疫情爆发期,广场舞团队成员无法排舞,主办方一改历年来纯粹组织赛事的方式,着力创作提升,融合培训、辅导和展示,策划了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前几个月开展编创培训,巧用天时,首先邀请各地专家开展线上大师班培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小燕带来了题为“发挥专业舞人优势,助力群众舞蹈繁荣发展”的课程;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委员会主任委员曹锦杨带来了“广场舞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的课程;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周蓓带来了“海派文化视域下的广场舞编创”的课程,为广场舞团队的创作工作开阔思路。疫情好转就邀请上海专家开办线下大师班。编创人员根据大赛公布的八个主题: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幸福小康、激情时尚、健康生活、工业之光、锦绣中华进行选题创作,力求将海派文化注入到上海广场舞的编创之中。主办方还邀请专家导师对编导们开“小灶”分组指导,最后,编导们带着为舞团编创好的舞蹈视频再次参加分组验收指导,导师们会为他们提出修改意见。
经过层层递进的四轮培训辅导,舞蹈团队走上舞台演绎原创作品,彼此切磋。让舞蹈大赛不止于“舞”,更绽放“舞”的文化、提升“舞”的品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表示,希望我们的广场舞编导能够突破以往固有的思维,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不一样的上海广场舞。
新赛制受到编导们和团队成员们的热烈欢迎,黄浦区文化馆白玉兰长青舞蹈队编导慕妮卡希望今后类似专家辅导的活动多多开展,以丰富基层舞蹈编创人员的知识储备量,也增加各区级舞蹈老师之间的联络。长宁区舞蹈指导张骏认为,希望大赛继续鼓励不同风格的创新精神,让赛事更加多元化发展。团队成员们也表示能够学到更多的舞蹈素材,迎接了新的挑战,感到很开心。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将开启上海市民广场舞三年培育计划,在未来几年中积累百部优秀舞蹈作品。这也是作为正在创建第四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体系,有“舞蹈长宁”之称的长宁区对于群众舞蹈在公共文化艺术普及和示范性的思考和尝试。
舞蹈如何“广场化”
参赛的舞蹈作品题材丰富,贴近生活,深耕海派文化。有根据农村日常劳作编创的《丰收乐》,有倡导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彩虹节拍》,有根据所在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编的《绣画织梦》,表达抗击疫情携手奋进的《含露的微笑》、回忆爷叔们青春时代的《舞舞乐乐》《摇滚来了》……为市民广场舞编舞的编创者们基本都有着舞蹈专业的背景。让人意外的是,培训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员都发现,创编最大的难题,不在于舞蹈的艺术性,而在于舞蹈的群众化、广场化。小组培训导师,上海市戏剧学院舞蹈学校高级讲师李涛认为,很多编导对地方文化吃得很透,题材也贴近生活,只是在艺术性的分寸上把握不好。她认为,群众性舞蹈和专业舞蹈在创编的手法手段上相对统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群众性广场舞不能过度用艺术去修饰它,要着重真实内在情绪的表达,强调群众的参与性、传播健康和美丽。
编导徐龙曾做过专业的舞蹈演员,这一次是他第一次为群众团队创编广场舞,在为徐汇区漕河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男子舞蹈队创编舞蹈《摇滚来了》时,这支团队成员最小60岁,最大80岁,团队面临着年龄偏大、容易健忘、体力弱的问题,考虑到这些,他在作品编创难度和演员训练强度方面都降低了,道具选择也以简单为主。在小组培训中,上海市群艺馆舞蹈指导、群星奖获得者裘思凡老师也给予了他一些中肯的建议舞出精彩背后摇,一是道具不要做的太实太重,电吉他做成空心的,把内部的电池和多余的线路拆除,减轻重量;二是根据演员的实际能力进行作品编创,动作设计不宜太难,需要特别注重动作的整齐性和演员的状态情绪,将重点放在展现演员的精神面貌上。徐龙介绍:“我想让他们尝试新的风格,开始是往‘嗨’的方向走,认为更有感染力吧。”结果在创编的过程中,他听取了小组培训辅导导师的意见,又在编排的过程中听取团员们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对舞蹈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更改之后的效果比我想象的更好,团员们也乐在其中”,他觉得这才是广场舞的价值所在。
导师裘思凡认为,这次培训,从参与者到创作者到评委老师对广场舞的认识都得到了统一。不要过于追求高难度的技巧,不需要很强的故事性,也不需要领舞。“我们交流后对广场舞编排的认识比较统一了”。“广场舞是群众性、自娱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李涛强调。
通过大赛引领带动上海广场舞的团队创作,是活动重要目标。主办方立足广场舞的群众性和传播性特征,提倡广场舞大妈和爷叔们“本色出演”,“我们不提倡投入太多,不提倡服装道具过于豪华,希望大家运用自己的智慧体会人民生活本来的精神面貌,拒绝‘过度包装’。我们最后还将大家的整体预算也列入大赛考核项。”叶笑樱表示。
杨浦区文化馆艺韵舞蹈团《花雨蝶》的编导由洋是一位自由舞蹈创作者,曾担任过东海舰队文工团副团长,他认为他的目标主要还是把艺术舞蹈的风格与广场舞的感觉进行融合与甄别,便于推广和传播舞出精彩背后摇,便于业余舞蹈爱好者模仿学习。在他认为,如果有一天出门,发现门口的广场舞大妈正在跳着他们编排的舞蹈,那就成功了。
那些广场舞背后的年轻编导们
在本次大赛参赛过程中,我们发现为众多广场舞大妈、爷叔编舞的编导们,大多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他们无论年龄、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都与大妈爷叔们相距甚远,他们编创的舞蹈为何会受到大妈爷叔的欢迎呢?
年仅37岁的崇明文化馆舞蹈老师李新磊,曾在浙江任教12年,去年来到崇明成为群文舞蹈老师,而他平时则住在闵行市区。崇明区新河镇胖大嫂艺术团团员是一群50多岁的大嫂,“我们都是农村人,长得很胖,也想展示自己的风采!”队长王菊林乐观又坦率。李新磊服务的就是这一群在农村土生土长的胖大嫂。这位城市来的青年人为她们创作的是展现她们日常生活的《丰收乐》。舞蹈以劳作丰收时的工具筛子为道具,大地为布、水稻为色,通过肢体运动展现农民们丰收的喜悦。谈及创作过程,他可是用了十二分的心。他一有空就和大嫂们聊天,聊些农耕农作,还跟着她们一起去农田里劳作,崇明三星镇稻花节的时候,他还特地前去观看,“非常壮观、非常美!”他感慨。这些让他收获不同的东西,感受到了农民真正的精神状态。曾经当过老师的他也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他将曾经用“一、二、三”条来表示的知识点,都用拟人化的语言表达给大嫂们听,让她们形成她们独有的舞蹈语汇。他的宗旨就是能让大嫂们快乐地跳舞,让她们尽情绽放自己的风采。
今年48岁的编导邵艺是公共文化配送到松江永丰街道的舞蹈指导员,她为街道艺韵舞蹈队教舞、编舞长达14年,深受团队成员的喜爱和认可。团员们都是一些在职人员,有的是幼儿园老师,有的是企业职员,还有的是机关工作人员,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虽然很多人比她年轻,但多年相处让她们之间没有隔阂,“有的人是我看着她们结婚,看着她们生孩子的。”她笑言。今年她选择了大家有着深刻感受的抗疫为舞蹈表现内容,通过凝望、坚强、期待、胜利、微笑、拥抱6个主题表达了大家携手奋进、守望相助的情感。她希望队员们能感受舞蹈带给她们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舞姿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我,让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睿智,生命更精彩。
35岁的吴菁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舞蹈老师,今年才受聘于浦东陆家嘴海尚男舞团,这也是他第一次创编广场舞,他希望给这些爷叔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同时,他也深入了解了爷叔们的生活背景,团员们虽然现在大多数已退休,但年轻时他们有的是小学、中学同学或邻居,因为都喜欢舞蹈又聚集于工人文化馆、青年宫、农场小分队……舞蹈已成为他们大半辈子的梦想和乐趣。吴菁选择了激情时尚的主题,他为他们编排了《舞舞乐乐》,在他认为这就是上海特色。他编了一个维、蒙、藏和鼓子秧歌的舞蹈串燒,旨在表现一群爱舞快乐的上海爷叔,反映出这群不服老的上海男人激情时尚的气质。用了一些爷叔们那个年代的童谣比如《落雨了》等,再加上他们自己配的一些声音,中间用了一些全中国比较熟悉的民族民间舞《翻身农奴把歌唱》《汉族姑娘》《水手》等,当他们儿时、年轻时的歌曲响起时,往日的青春岁月铺面而来,吴菁在动作设计、面部表情的设计中都力求体现他们儿时的异样风采。原本擅长编排专业舞蹈的他认为自己在广场舞编排方面还是一个“学生”。参加大赛培训班,专家老师肯定了他的创意,同时指出,广场舞必须要有更丰富的队形变化和流动性,还要有高潮的推进。在后面一个多月排练和磨合的过程中,他和团员们配合得很好,团员们称他老师,他也称团员们老师。爷叔们一边排练一边对他的编排中的细节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实践之后,他觉得爷叔们的建议很好,广场舞要适应团员们的身体条件,“他们比我更了解自己”,于是从善如流。“给大爷们排练时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舞蹈的爱,甚至超过了我的学生”。“经常跳、喜欢跳,这就是我们编排和推广广场舞的初衷”。他也希望在本次大赛中的优秀舞蹈编排能成为下一次大赛中的优秀案例分享给大家。
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据统计,全国广场舞参与人数达到1.7亿,全市经常参加广场舞活动人数已超过100万,极大丰富了广大市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是一项颇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明年我们将继续举办全市广场舞大赛活动,并会邀请长三角地区的优秀广场舞团队来沪参赛和展演,为建党百年献礼。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