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最新热舞资源

邕剧,一枝不该被遗忘的独秀

邕剧《五台会兄》剧照。 资料图

作为广西的四大剧种之一,邕剧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甚至走入中南海。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却几近被南宁人遗忘的南宁本地剧种,一路走来风雨飘摇。经历过辉煌也遭受过冷遇,而今,邕剧何在?

在南宁市解放路的新会书院里,一块书写着“邕州神韵”4个大字的牌匾挂在戏台正中央。这里偶有邕剧演出舞艺吧子琪,有时是专业演员,有时是业余爱好者的自发演出。

这群人的存在,使得邕剧的芬芳得以隐约却持久地从这栋清乾隆时期的建筑里透出,弥散到这条被历史浸淫的南宁老街上,向路过的行人暗诉自己独有的风采。

尽管邕剧在各大剧展和比赛上屡屡有建树,可它的辉煌早已不复从前。从生存现状和技艺传承来看,邕剧正渐渐失去影响力和生命力。今后,它能继续生存还是没落?百年邕剧面临着最现实的问题。

邕剧《西河会妻》剧照

舞艺吧子琪_纯艺舞吧广场舞红红的线_阿玛垃杨艺応子广场舞

从本地班到“正规军”,昙花一现终难忘

油墨、脸谱、凤冠、彩翎……或是一场精彩的对耍花枪,或是几招拳脚相交,或是各种奇招异式,悄然在邕江河畔一条浓缩和演绎着南宁千年传奇的古街上演。

南宁古称邕州,有上郭街(今石巷口、上国街一带)和下郭街(今临江街一带)。古老的邕江催生了记录南宁历史的下郭街,衍生出一种属于南宁人自己的语言——南宁官话,从而派生出一个本土语言剧种——邕剧。

邕剧的由来和湖南有些渊源。清代末年,湖南祁阳戏(即后来的湘剧)一路南下,先到桂林,带动了桂剧的产生;再到桂南,与邕州官话、南宁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邕剧这个南宁特有的剧种。

新中国成立前,南宁的临江街戏曲表演很是红火。那时还没有“邕剧”的叫法,只是一群热爱唱戏的街坊们自组戏班子,用传统南宁官话来唱戏。每到戏班搭起戏台唱戏时,戏迷们就会亲切地将他们称作“本地班”。当戏班出外演出时,则以“南宁班”“南宁戏”“老戏”对外宣称。

《邕剧志》里记载,本地戏班所到之处,家家捐资捐米或献油献柴,青壮年们纷纷取出门板、床板,搬移肉案拼搭临时舞台。戏班未到,椅凳砖石已摆满广场。演出前后或演至精彩之处常鸣放鞭炮、火枪以示欢迎、欢送或祝贺。观赏时,常有人在台下低声随演员吟唱。许多农民、市民为看大戏而舍弃赶集或集市生意,一些青少年因迷恋本地戏,在戏班易地演出时,常结伙成队地随班而行,十天半月不舍归家。不少村街挨家挨户有人学唱本地戏,一些商贩、菜农甚至边做买卖边学唱,顾客来问价时,边练习边报价。

邕剧第一次以此称谓面世,是在1933年,一次南宁商界为红十字会筹款举办的游艺会上,当时的本地班首次拉出横幅标上“邕剧”二字,与粤剧、桂剧等戏剧同台竞技,邕剧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文化发展高潮迭起,借着这股东风,广西顺势成立了邕剧团,并修建邕剧院(现在的南宁影剧院),给剧团作为固定练习和表演的场所。由于当时邕剧艺人比较分散,只有演出时才集中到一起,于是第一任团长洪高明天天奔忙于南宁的大街小巷,寻找那些隐藏于市、从事各行各业的老艺人。终于,洪高明把打铁的师傅、卖粉的阿婶都招了回来,这些身怀绝技的艺人组成了广西邕剧的第一支“正规军”。成立仅一年之后,邕剧与其他两个剧种一同代表广西赴武汉参加中南戏曲汇演,演出的剧目《拦马过关》《李槐卖箭》大获成功,在舞台上光彩夺目。

纯艺舞吧广场舞红红的线_舞艺吧子琪_阿玛垃杨艺応子广场舞

从武汉载誉归来后,邕剧迎来了它最灿烂的年华。南宁市民天天都要看邕剧,一周7 天,剧团就要演足7场。当时剧院戏票最贵的是4角,便宜的才1角5分,而剧团每月的收入有好几千,好的时候甚至有近万元,这意味着拥有1100个座位的邕剧院每场都要坐满,且天天如此。足见当时市民对邕剧的热捧程度。

巅峰时期,邕剧还进入过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每每有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团来访时,邕剧也是招待客人的“特色菜”。邕剧团里现在还陈列着一张老照片,摄下了当年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来访时亲切接见邕剧演员卢蔚良的场景。

可美好的光景仅仅持续了10余年。1969年,成立不到20年的邕剧团被迫解散,邕剧艺人们被分配到各个工厂,从此工作、生活再与邕剧无关。如昙花一现,人们再也无处去追寻邕剧的身影。

邕剧《三进士》剧照。 资料图

稀有剧种重生,一半感慨一半尴尬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万人空巷看邕剧的热闹场景如同隔了几个世纪。人们与邕剧别离的时间实在太久,以至于现在,就算是在南宁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大多都不知何为邕剧,更不用说还能在街头巷尾听到那曾经耳熟能详的老邕州官话了。

“不知是现在的人浅薄了,还是邕剧的悲哀……”洪琪,邕剧团第一任团长洪高明的女儿,也是邕剧目前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在邕剧最辉煌的年代闯出过自己的一片天地,也目睹过邕剧的衰亡。尽管对邕剧的生存现状充满忧虑,但洪琪仍然愿意告诉我们邕剧在遭受那次毁灭性的打击后发生的事。

阿玛垃杨艺応子广场舞_舞艺吧子琪_纯艺舞吧广场舞红红的线

改革开放后,邕剧重获新生,但却是以另一副“脸谱”重生——洪琪和同门师兄冯杏元等邕剧名角被划归粤剧团,以粤剧艺人的身份重新回归。

也许有人会问,粤剧与邕剧有何区别,艺人们又该如何去适应这种新身份?

洪琪说,在唱腔上,邕剧和粤剧确有几分相像,但相比之下,粤剧唱腔优雅动听,邕剧唱腔则显古朴粗犷。

语言的区分上,粤剧用的是“戏棚官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粤语,而邕剧使用的是老邕州官话,乍一听来和桂柳话有些相似。在表演方面,邕剧更是以武打戏独树一帜——在传统的武功戏曲当中,北派武戏以京剧为首,而南派武戏却只有邕剧一枝独秀。

转为粤剧艺人身份、年轻人不会说老邕州官话、部分邕剧绝技失传……尽管传承之路困难重重,但邕剧老艺人们并未就此放弃邕剧,他们一面加紧整理邕剧传统剧目、创编新剧,一面积极传承技艺、培养新人,让邕剧在重生之后增添新的变化。

付出终会有回报,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邕剧传统剧目,如《五台会兄》《大闹青竹寺》等,经过抢救挖掘后重新登台;《龙象塔奇缘》《开泰新声》《枣树搬家》等一批新作邕剧剧目,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比赛中多次获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了表彰邕剧在消失了20年后重新回归舞台这一特殊贡献,还特别授予邕剧稀有剧种保护奖,此乃全国唯一!

2007年8月,南宁市邕剧团正式挂牌恢复;同年,邕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南宁市邕剧团创作的邕剧小戏《歪打正着》在“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上,勇夺“中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和“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奖”两项大奖,这是邕剧回归全国戏剧舞台后夺得的第一个全国性大奖。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1年,南宁市在解放路的新会书院设立了邕剧展示中心,既有邕剧“天天演”的平台,又有邕剧历史、行当、唱腔、服装和脸谱等文化信息的展示。邕剧演出逐渐重现在观众面前,一些老观众听后激动地说:“想不到,竟然还有演员会讲这种话,会演这种戏!”

纯艺舞吧广场舞红红的线_阿玛垃杨艺応子广场舞_舞艺吧子琪

“可惜,虽然邕剧在近年取得了不少好成绩,却依旧乏人问津,更不用说有年轻人来传承。”洪琪道出的,不仅是作为邕剧传承人对邕剧后继无人的担忧,还有一丝难以启齿的尴尬。

由于戏剧表演商业化带来的冲击,平日里剧团极少排演邕剧,年轻演员都转演粤剧,剧团受邀赴外地演出也是以粤剧为主,邕剧只有需要时才会排演,比如参加戏剧比赛。但事实上,就算是受邀去广东表演的粤剧,除语言和唱腔外,表演中大量运用的邕剧武打元素,恰恰是人们钟爱观赏这类武打粤剧的原因,殊不知这正是邕剧的助推。

“这个邕剧团不容易啊,我活了近一个世纪,看着它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现在终于等到邕剧再次重生。能把邕剧这一脉传下去,我一辈子的心愿也算了了。”这样的感慨,是现存的几位邕剧老艺人的心声。可如此感慨和愿景,何日能实现?

在传统的武功戏曲当中,北派武戏以京剧为首,而南派武戏却只有邕剧一枝独秀。 资料图

慢些遁去吧,最后的邕剧

曾经辉煌一时、闪耀岭南一方的邕剧,为何到如今却难以生存下去?有人将其原因归咎于邕剧在历史上某一段时期的消失,断层得太久,以至于到今天都没恢复。也有的人说当下戏剧表演多了点浮躁的商业利益,少了点传统的人文精神。

邕剧的出路在哪里?没有人知道答案,就连洪琪自己也无法回答。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那些传承邕剧的老艺人一个一个老去、辞世,而那些邕剧的绝技则被时光带走,逐渐失传,令人唏嘘、无奈。

阿玛垃杨艺応子广场舞_舞艺吧子琪_纯艺舞吧广场舞红红的线

与“北派”的武打轻快灵巧不同,“南派”的邕剧武打沉稳勇猛。邕剧武打大打“五色真军器”,用明晃晃的真刀真枪在舞台上对练,短兵相接,没有过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

其中最让人过目不忘、鼓掌叫绝的邕剧绝技,要数第三任团长李名扬的“变脸”、老艺人蒋明甫的绝技“耍獠牙”和刘三的“砸烂台”。

在邕剧《李槐卖箭》中,李名扬扮演的角色李槐遭到公孙赞戏弄,怒发冲冠,脸色瞬间由青变红,再由红泛青。红时红得透顶,青时青得吓人。

李名扬的变脸不像川剧那样借助脸谱表现,而是运用气功舞艺吧子琪,这可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扮演花脸的老艺人蒋明甫,戏中为了更好表现人物的凶狠,在嘴里含上4根长长的獠牙,獠牙是用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牙制作而成。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得事先在獠牙里灌满铅,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戏中不需要时,把4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需要时则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将4根獠牙推出做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

已年过花甲的老艺人刘三,表演起“砸烂台”却一点不含糊。当同台的艺人在舞台中央把三张桌子叠放在一起,再在上面加一把椅子,旁边放好一张桌子后,刘三就出场了。他爬上高椅,一个跟头翻下来,背部砸在旁边的桌子上,把桌子砸个粉碎,而人却安然无恙,这可是当时武戏表演中的压轴戏!

邕剧绝技多是不轻易相传的,即使师父传授,要修炼成功亦非朝夕之功,以致今日,许多绝技已经失传,后人只能在老艺人的描述中去想象当年的神奇了。

“岭南流芳独奇葩,稀有邕剧只一家。数百年来家乡戏,北腔古韵唱风华。几经风雨坎坷路,喜又开枝发新芽。”这是洪琪当年得知邕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白话诗。

这短短的几十个字,仿佛令时光回溯,似见一群身怀绝技的邕剧艺人在台上各显神功,台下座无虚席,观众或坐或站,摇头晃脑,手指轻叩,跟着曲调打拍子,似醉似痴。表演至动情时,身临其境的观众和邕剧艺人一同泪水涟涟;打斗精彩情节激昂时,人们拍手叫好,直至耳鸣……

0
分享到:

点击下载热舞资源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