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最新热舞资源

袁艺丨诗性、沉浸、跨媒介:舞蹈诗剧 《 只此青绿 》的美学建构

天艺舞姿全集_天艺舞姿 下载_天艺舞姿

诗性、沉浸、跨媒介:舞蹈诗剧

《 只此青绿 》的美学建构

天艺舞姿全集_天艺舞姿_天艺舞姿 下载

袁艺,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西方舞蹈比较研究、舞蹈创作与批评、新媒体舞蹈研究。

摘 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作为中国主流舞剧的现象级作品,以其历史题材承载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浓郁的宋韵美学气质,艺术表达上的锐意探索,引发一股审美潮流上的传统文化热。《只此青绿》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舞蹈意象的诗性表达、“沉浸式”剧场的跨界融合,实现舞剧内容、形式、传播上的创新性发展;在舞台视觉元素的合力构形中,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象互通的东方写意式的整体性剧场美学,重塑舞台表演空间与观演体验。它对提升中国当代舞剧的精品意识与舞剧国家文化形象建构,打造原创舞剧的时代品质与精神高地,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现实指引。

主流舞剧作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承担着对内增强全民国家、文化、情感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对外弘扬中国形象与精神的重任。由周莉亚、韩真执导,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历经首轮五十余场剧场版全国巡演,所到处皆一票难求。从《只此青绿》在《国家宝藏·展演季》的首次荧幕展卷热潮,B 站跨年晚会版在青年群体中的网络传播,再到 2022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电视版青绿舞段的惊艳出圈、全民热议,《只此青绿》已然成为中国主流舞剧的现象级作品,以其历史题材承载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浓郁的宋韵美学气质,艺术表达上的锐意探索,引发一股审美潮流上的传统文化热。本文拟从该剧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舞蹈意象的诗性表达、“沉浸式”剧场的跨界融合三个方面,探究其在内容、形式、传播上的创新性发展与整体性剧场美学建构。

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强调了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基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激发其生机与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素材,萃取灵感,以国宝画卷到舞蹈诗剧的媒介形态转化、传统工艺与宋代美学的当代审美转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舞绘《千里江山图》“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理想境界中,引领观众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徜徉在富于传奇色彩的宋韵美学意趣中,开启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沉浸式”展卷赏画体验。

(一)国宝画卷到舞蹈诗剧的媒介形态转化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全卷立足传统,用笔精细,以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叠嶂的群山构成一幅清丽秀润、气势恢弘的江南山水图。其设色精妙、构图悠远、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元代书法家溥光在《千里江山图》的题跋中写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如何以舞作画,实现《千里江山图》从绢本设色绘画为载体的空间造型艺术到以身体为媒介的时空表情艺术的活态转化与创新表达?《只此青绿》主创团队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诗歌精神点化,突破常规舞台艺术的线性叙事窠臼,淡化情节与戏剧冲突,以舞蹈诗剧的体裁创意,“从诗出发,循着记忆的脉络,以意念和情感的流动”,在水乳交融的抒情表达中,呈现作品的诗化内涵。以展卷人、作画人双线并行的内心视角为情感逻辑,创设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纲目,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中,重构《千里江山图》的工艺生命历程。以舞蹈诗剧的体裁建构、独辟蹊径的叙事方式,完成静态国宝文物到动态舞蹈艺术的跨媒介性表达,实现舞剧戏剧结构到心理情感结构的叙事维度变革。

正如《只此青绿》编剧徐珺蕊所言:“展卷人是其中穿针引线的‘眼’,他是今时今日的我们,无他潜心研习画作,则不见画中之风光旖旎,不见希孟之呕心沥血;希孟是其中画龙点睛的‘灵’,他是痴醉的,亦是烂漫的,他以自我的‘名’的舍弃,付予青绿千载的美好选择,因而他与展卷人远隔时空,却又心心相印;工艺人是其中承托千载的‘骨’,无他们便无长卷千载不腐,便无色彩万载存真,平凡而伟大的寂寂无名,谁能说希孟不亦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呢?而青绿,是其中至真至美的‘意’,青绿以绚烂此身成全了千年时空的联结,这一诗化的意象,建构着古典美学之境,兴寄着传统文化之根。

天艺舞姿 下载_天艺舞姿_天艺舞姿全集

(二)传统工艺与宋代美学的当代审美转化

《只此青绿》主创团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深入挖掘国宝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在“文博、舞蹈、音乐、文学和非遗传承中探寻和提炼符合当代视角的审美精髓”,于诗情画意间连接起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纵贯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脉传承。

为营造《千里江山图》中亦实亦虚的青绿山水与宋代静谧雅致的美学意味,剧中服装色彩依据《千里江山图》的视觉主色调提取,服装制式是主创团队反复推敲宋代古画典籍后的诗意提炼,对篆刻、织绢、制笔、制墨等非遗传统工艺的艺术体现,更是主创团队在研习大量《千里江山图》相关文献、传统绘画工艺,请教故宫博物院文博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匠心表达。《问篆》篇章将篆刻工艺与铿锵气势化入舞者肢体,以花青色点缀印泥红的传统服饰呈现篆刻人沉稳、笃定之信念,“袖口与身侧的抽褶工艺与篆刻的纹路相得益彰”;《唱丝》篇章以行云流水的纤纤静女再现南宋《桑蚕图》养蚕织帛、缫丝浣纱的民俗场景,以峨眉秀淡的传统“三白妆”复原《瑶台步月图》中宋人婉约、素雅之审美意趣;《寻石》篇章则以“赭石色为底,局部晕染了钴蓝的颗粒感”的服饰设计呈现磨石人“以脚步丈量岁月,跋涉半生寻天下可入画之石”的沧桑意象;青绿舞段的服饰造型设计“强调宋代崇尚的清瘦感,结合手部的袖子叠搭在一起犹如山峦起伏;裙型是将襦缠绕至腰间,用其层叠感形成了山峦层叠之势,仿若《千里江山图》中的层林群山,呈现宋式美学的清雅境界;色彩则提取《千里江山图》中的头青与石绿,运用提炼使其融合到青绿舞段之中,他们自画中来,终将回归至画里。青绿不语,举手投足间,皆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希孟的服饰设计则“提取以绢纸的‘茶色’为主色调”,使用传统真丝工艺,在保留古意的同时融入现代结构处理,使王希孟“举手投足间更为钟灵毓秀、超凡脱俗”。此外,宋代宫廷女官的仪式性表达,翰林书画院对抚琴、簪花、挂画、点茶等文人风雅的体现,无不使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凝结、《千里江山图》的画中意趣、宋代生活美学想象跃然纸上,在宋韵文化的物质、匠心、审美、智识之韵中天艺舞姿,再现宋人雅致、淡然的精神气度与格物致知的哲思理趣。

“只此青绿,而又不止青绿;是青绿山水画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见画,见人,见故事,见精神。”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准确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性与当代性,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充满现实温度、理想高度、传统深度的艺术创造,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宋代美学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性审美转化。其“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深远立意与文化定位,更呈现出舞剧“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价值导向,蕴含着大国工匠精神、文化传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多元时代命题。

天艺舞姿全集_天艺舞姿_天艺舞姿 下载

二、舞蹈意象的诗性表达

“意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旨归,亦是中华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而舞更是一切艺术境界至美至纯的典型体现。《只此青绿》的艺术创新还表现为:在青绿意象的美学提纯与江山入画的身体写意中,呈现青绿设色与山河日月之美,以象形取意、高度凝练的诗化意象,成就舞蹈本体语言的诗性表达,彰显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古典美学意境。

(一)青绿意象的美学提纯

导演周莉亚、韩真“依据诗的特点,提取了‘青绿’作为意象角色,她是全剧中的美学提纯——青绿静待画中千年……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中内敛、内收的基调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动作”。“青绿女子群舞作为全剧的点睛之笔,一抹青绿曼妙绰约,一步一青,山水相连,一步一染,如水如烟,似踏水望月而来。”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云:“山有三远天艺舞姿,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编导正是借助山水绘画的“三远法”构图,在一呼一吸、张弛有致的身体动势间呈现山水自然的生命韵律。舞者眉眼冷冽,青衣高髻,气沉丹田,拖步缓行,横移拧身,心有丘壑,眼存山河,以端庄疏离之感、内敛深沉之态、美在气骨之瘦劲,抒宋代美学沉郁顿挫、理性沉潜之风。倏忽间,舞袖激扬,纵横开阖,俯仰之间如“千岩泉洒,云兮来下”,以铿锵有力的磅礴动势勾勒出画中山石平远而缥缈、高远之突兀、深远之重叠的意象。在时而工整时而错落的身体构图中,体现《千里江山图》精工细腻的笔法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川意境。

“青绿是整个舞剧中唯一一个抽象、写意的角色,它从千年孤寂的等待中缓缓而来,它是美学,是精神,是自然,是文化,它虽无生命,却充满温度”,“青绿并非静止,她实是绚烂的,以绚烂之身成全了时空的联结,她存在于展卷人的追寻里、希孟的笔下、工艺人的期盼中。青绿不语,仿若层峦叠嶂自深远的时空而来,她们看似缓慢的行进中流转着山河岁月、四季更迭——青绿,是东方拟人化的自然美的样态特征提炼,也代表着我们希望赋予全剧的一种更加苍茫、宏远的时空维度的哲思”,导演韩真如是说。

(二)江山入画的身体写意

《入画》篇章则是全剧之集大成者。少年天才王希孟提笔运墨,以神领形,意在笔先,在气韵流贯的痴狂舞动中书写“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的文人心胸与傲骨。群舞则以至缓至沉的拖步凝融天地之灵气,在渐变晕染的舞姿倾倒、坐卧躺身中,幻化为希孟手、眼、胸中之意象,以江山入画的身体写意,在放慢到极致的身体动势与呼吸吐纳间呈现时空流转、景随人移、山势绵延、云烟明晦、水天一色的恢弘气象,静照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空灵之境与生生节奏。远黛秀娥,隐入画中,时空流转,青绿永恒。当希孟转身挥一挥衣袖,那枚朱红色钤印化作一缕青烟而消散,在“天地凝心、万物聚毫、人画合一”的艺术灵境中巧妙连接起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莘莘匠人及当代文物修复者,共同凝聚成层峦叠嶂、意味深厚的“千里江山”,“揭示出‘大匠造物’‘物以致用’智慧的古今传承”,更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江山入画意趣中升腾起宋人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超逸、隽永的“透彻之悟”。

由此才有了全剧感人至深的一幕,“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远隔时空惺惺相惜,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执手相望,你我皆是画中人;心手相传,你我都是展卷人”。在青绿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意象表达中传递着“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的诗情画意,亦映照着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宇宙观,引发观众跨越古今的对话、共情与共鸣。

《只此青绿》将主观情思融于自然物象,通过“青绿”“月亮”等美学意象提取,以物比兴,托物言志,创形象为象征,使心灵具象化,在物我交融、艺象互通中融诗心、诗情、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以舞蹈诗剧体裁的创作突破,虚实相生的意象创造,时空流转的多重叙事,古典语汇的当代想象,实现舞蹈语言的诗性表达与艺术创新,凸显舞蹈本体意识的复归。其融通中国传统绘画、诗词之诗性精神,以抽象、写意、留白、移情等艺术手法对舞剧情感、意象、精神的开掘,更呈现出天人合一、情景交融、气韵生动、因心造境、超以象外等中华传统美学旨归,暗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

天艺舞姿_天艺舞姿全集_天艺舞姿 下载

三、“ 沉浸式 ”剧场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当代艺术创作、生产、传播、接受的跨媒介化,不同艺术门类与媒介之间在观念、内容、形式上的移植、转化、交互、融通。学者周宪认为,“跨媒介性的核心在于媒介之间的某种复杂的交互关系或关联”,“‘跨媒介性’概念既是一个艺术本体论的规定,也是一个古老又出新的‘方论论’”,“提供了一种把握艺术统一性及其共性规律的独特视角”,“彰显出艺术的多样性统一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可以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最显著的艺术创新,表现为深度跨越诗、画、乐、舞等传统艺术门类,篆、绢、笔、墨等非遗工艺,舞台装置、影像等当代视觉艺术媒介形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科技赋能下,以“沉浸式”剧场的跨界融合,实现艺术与科技联动下和谐统一的整体式美学表达。

《只此青绿》剧场版舞台设计上,以“一手拨,一手卷”、且行且观的传统“展卷”式赏画行为为视觉想象依据,以“地面多重转台与空中多重旋转装置组合”的同心圆转台设计与可移动式的画屏装置,呈现或同向、或逆向、或交错而不断变化的舞台空间。“空中装置最大直径为 10.06 米,在三层同心圆的铝合金桁架上由 18 台电机带动三块‘画卷’弧形板自由滑行、升降起落。”通过极具挑战性的电脑编程、现代舞美科技手段,在机械装置、数字技术、艺术形式的跨媒介交互中,以仿若山势绵延的沉浸式流动性观演体验,实现“展卷”意蕴的精准表达。当徐徐旋转的舞台装置与舞者出画入画的蹁跹表演构成“重叠、运动、交融的空间关联”,“因念而起、随心而动、有感而发”,“以深度视觉化与技术化的形式策略”,在多重空间意象中探索出舞蹈与绘画相融合的全新视觉艺术语言。该剧依托舞美、灯光、服饰、造型、道具、多媒体视效的精密配合与协同作用,于色调、线条、构图、节奏、韵律的相似性间贯通起《千里江山图》青绿设色、水墨皴染的绘画工艺与舞蹈运动、情感表现,在结构样式的整体把握与心物同构的视觉心理完形中形成视像叠合的格式塔效应,建构起一种大道至简、洗尽铅华、浑然一体如古画般诗意盎然的整体美学氛围;在艺术跨媒介的融通共情中造象与造境,连接起历史、当下与未来,创造出时空流转、天地无边、山水无界、生生不息的隽永意象。

《只此青绿》的成功在于以富有突破性的舞台创新技术延展艺术创作边界,重塑舞台表演空间与观演体验,在舞蹈、绘画艺术的物质媒材与地面转台、画屏装置等视觉媒介为主导的舞台视觉元素的合力构形中,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象互通、跨界融合的东方写意式的整体性剧场美学。它在当代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与媒介形态的杂糅共生中跨越古今,重塑舞蹈的身体视知觉景观,折射出身体、绘画、服饰、装置、影像等多媒介交互的当代性舞蹈剧场形态特征,亦印证着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天然的互融互通,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舞、诗书画的一体性本源,传达出宋人清雅、简约的审美旨趣。

而走红全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版青绿女子群舞,更通过 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与“次世代”4K超高清实时渲染系统,以高度还原《千里江山图》赭石色调与“头绿”色彩纹理的屏幕景观,强化镜面反射效果的山水沉浸式舞台表演环境,呼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在云山绵邈中营造出人画交融的美学意境。以科技升维下的创新表达,立体、交互的沉浸体验,呈现虚实相生、艺象互通的生命感动。这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绘画及其艺术精神,经由舞蹈等跨媒介转化在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与电视媒介融合的艺术创新。它以数字技术助推下跨界融合的崭新形态,突破传统剧场舞蹈的边界,展现出当代舞蹈与视觉艺术、数字媒体的对话与融合,实现了“对传统剧场舞蹈创作、表演、语言形态的超越与变革”。

《只此青绿》跨越了绘画文本—舞台—影像的单一媒介形态,以其互文性、跨媒介的融合形式与创意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微博、抖音、官方媒体与自媒体的全民互动场域中,引发公众在对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世界构建”中增强对作品的关注、讨论与情感关联,共同塑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在民族—国家的文化、情感认同中构建起民族想象的共同体。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表示“《只此青绿》牢牢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在文博、舞蹈、音乐、文学和非遗传承中探寻和提炼符合当代视角的审美精髓,打造出了符合文艺工作‘国家队’引领性、示范性作用的精品力作。最专业的文博单位、文艺院团和权威党媒携手,将艺术生产、转化、运营、传播融为一体,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卷人’‘递藏者’”。这更印证了主流舞剧在大众消费时代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生命力,能实现主流、精英与大众文化的交融,培根铸魂的审美价值引领。

天艺舞姿_天艺舞姿 下载_天艺舞姿全集

结语

从《唐宫夜宴》《龙门金刚》到《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舞蹈艺术创作不约而同地从国宝文物中寻求创作灵感,以持续出圈的规模效应,引发审美潮流上的国潮风、传统文化热,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势。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其国家院团的格局与使命担当,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中,彰显出中国当代舞剧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为如何以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舞剧国家文化形象(主要是传统形象与当代形象的融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践行着新时代主流舞剧“中国精神”的守正与形式语言的推陈出新、跨界融合,彰显出中华文化富于历史性、跨文化性的永恒魅力和当代精神气韵。

《只此青绿》作为以人民为中心之作、彰扬文化自信之作、艺术创新之作、攀登高峰之作,对提升中国当代舞剧的精品意识,打造原创舞剧的时代品质与精神高地,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现实指引。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江东所言:“《只此青绿》不但以自身的审美气质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也为中国舞蹈创作的发展及其走向,提供了一个富有指标意义的历史坐标。

注:本文载于《文化艺术研究》2022年第2期

0
分享到:

点击下载热舞资源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