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最新热舞资源

从“模仿说”看万古鲤鱼灯舞的艺术特征和传承价值

黄剑武

“模仿说”、“ 游戏说”、“ 表现说”、“ 巫术说”、“ 劳动说”等五种主要学说,是世界上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说了。艺术起源于“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较早的理论学说,此学说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影响深远,绵延悠长。

公元前4世纪,从苏格拉底延续到他的弟子柏拉图(Plato),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模仿说逐渐由古希腊的哲学家们的研究集结成了一个体例完整、自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西方以此作为主导的文论思想一直持续到20世纪,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直至现代主义的出现,“模仿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久不衰的“模仿说”才逐渐淡出学界的视线。毕达哥拉斯尝试用“数的和谐”解释万物美的根源,赫拉克利特则把艺术的产生归因于“对立的和谐”。毕达哥拉斯把和谐视为事物数量关系的形式化体现在比例上,由于这种比例的存在,才达到了完美的和谐。”①亚里士多德核心观点认为,“艺术模仿的审美心理效果,认为模仿是人产生快感的源泉。”“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艺术创造就是把事物的存在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复制和抄录,而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自然。”②这些主要观点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美学,也主宰了西方文艺近两千年。针对重庆的万古鲤鱼灯舞的起源,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模仿说”的某些观点相比其它学说而言,可能更接近它的本质和发展形态,虽然“模仿说”是源于古代的一门学说,似乎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比较遥远,在现代主义出现后少有提及,但其主要观点似乎在万古鲤鱼灯舞中也多有印证。近年,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古鲤鱼灯舞多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其起源和发展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也引发了热议,我们就此理论再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古鲤鱼灯舞的起源和艺术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则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虽说现在我们不需要再去辩论“模仿说”理论学说存在的某些争议问题,只是希望通过这个视角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该学说一些有益的观点能对万古鲤鱼灯舞传承和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希望该话题的探讨能对其传承和发展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万古鲤鱼灯舞是重庆市大足区极具民间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据嘉庆《大足县志》记载:“大足民间舞蹈,可分为灯棚类和祭祀类。灯棚类有龙灯、狮灯、鲤鱼灯、牛灯、马马灯、车车灯和莲箫舞等品种。”大足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 ③,都要玩耍龙灯、鲤鱼灯,由百姓自愿出资,本地工匠扎成,配以金角老虎、鱼虾花灯,旌旗伞扇。这天行进队伍中还有身着戏装的“八洞神仙”,浩浩荡荡在全镇巡游,按照预订顺序到各条街道玩耍。晚上达到高潮,各路团队集中到操场献技。当晚火花满天,鱼跃龙门、金蛇狂舞、人山人海、场面壮观,直止深夜方休。

大足宝顶大佛湾石刻“缚心猿锁六耗图”

杨艺广场舞万事如意灯笼舞_纯艺舞吧广场舞花儿这样红_舞艺吧灯灯

源于南宋的宝顶香会,在中国西南地区影响甚大,清《重开宝顶碑记》载有“元明香火震炫川东。” “历代香火最盛,名齐峨眉,蜀人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语。来自云、贵、川、陕、湘、鄂等地的全国各地的架香团队和散客以观音为主神,纷至沓来,在宝顶山佛湾前逐窟逐龛参拜祈福祈愿。而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缚心猿锁六耗图龛”就已经有了鲤鱼的形象,旨在排除杂念,以求佛缘。鱼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代表吉祥如意,我国民俗岁末祭祖中讲究供鱼,取年年有余。年年有余﹙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重庆大足因大足石刻的存在,佛教尤为盛行,宝顶香会的香火自古就特别兴盛,大足民众祈福祈愿的色彩比较强烈,对鱼的崇拜比较明显,祈愿愿望相比其它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年间的鱼灯因扎制技艺有限,扎得细长,不像鲤鱼,倒像泥鳅,大足老百姓形象地戏称作“泥鳅吃汤圆”,戏谑之中饱含有期盼模仿的强烈愿望,后因传承人反复纸扎实践模仿改良鲤鱼之形,道具才更具鲤鱼之态。

20世纪80年代初万古鲤鱼灯在雍溪戏台演出 蒋光华摄

据传承人介绍,万古到大足宝顶山不过三十余公里路,每年宝顶香会之时,万古耍鱼团队行至宝顶山参与宝顶香会巡游队伍。在元明时期,朝拜宝顶香会巡游队伍中就有提着的鲤鱼纱灯出现,是模仿鲤鱼之形而制,后才演变为表演艺术。万古鲤鱼灯舞一般在一年一度的宝顶香会和大足地区的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时出现,日久年深逐渐成了约定俗成的表演形式。通过考察,由于信仰的缘故,宝顶香会成为大足乃至西南地区的朝香圣地,万古鲤鱼灯舞和当地其它民俗关系没有明显的关系,却和三十公里外的宝顶香会关系最为密切,可以确切的说,其起源动机和宝顶香会的祈福祈愿主旨一致,或者说,万古鲤鱼灯舞起源于宝顶香会的精神文化形态,其形成和展受到宝顶香会的较大影响,即便是传承人在解放后才开始有明确记载④,其起源应该是更早。两者共生共存,它丰富了宝顶香会的内容和形式,而宝顶香会也赋予了万古鲤鱼灯舞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万古鲤鱼灯舞表演主要在自然模仿基础上而进行提炼创造,其艺术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纯艺舞吧广场舞花儿这样红_杨艺广场舞万事如意灯笼舞_舞艺吧灯灯

2009年万古鲤鱼灯舞进课堂

一、群体表演形式宏大。场地以半个篮球场般面积大小为宜,一条鲤鱼供前后两人手执玩舞,少则二、三条,多则数十条,表演少则几个人,多则二、三十人。鱼宝由一人手执表演,众鱼以鱼宝为中心,讲究脚法、手法、眼法。环环紧扣、前后穿梭、上下翻腾、跌宕起伏。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模拟众鱼生活习性之场面,热闹非凡。执鱼者两人一组,表演中组合时聚时分,不断变换队形,错落有致,如同前后数字组合的平衡,和谐优美。形同毕达哥拉斯用“数的和谐”解释美的根源。它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一条鱼供两人玩舞的灯棚类舞蹈,众人协作模仿众鱼群欢,颇具民间祈福、吉祥和协作的隐喻。

二、惟妙惟肖的道具技艺。鲤鱼灯扎制的构造由软体和硬体构成。鱼头和鱼尾各由一个硬体构成;鱼腰(鱼腹)由软体构成。三体合为一体。材料一般有两个类型,即蔑竹类和铜丝类。选材一般是精选健壮无损伤的两年青慈竹为料,起层为平篾和钝篾,鱼头、鱼须采用“翘篾”技法制作(也有用铁丝的)。使鱼唇、鱼须、鱼眼的逼真性。加之裱糊胶粘的比例恰当,落墨精细,着色到位。精美的鱼头十分鲜活好看。鱼腰的风琴叶设技,更是精妙之笔,使其鱼腰能够随意的扭动腾挪,再现了鲤鱼生性好动,鲜活美观的特征。鱼尾如桡,使鱼灯的形态健美有力。每一条制作完成的鱼,都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艺术品。

鲤鱼灯舞的道具简练、精准,艺术地再现了鲤鱼的形象。彩扎技艺是数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的结果,才达到而今的方便灵活,形态逼真的艺术效果。鲤鱼灯道具的艺术造形与其它彩扎又有其显著的特征,头和身可以灵活摆动,显得构思巧妙、形象生动,达到表演者演绎的鱼(道具)与生活中鲜活的鱼合二为一的效果。其改造后的鲤鱼灯舞道具有成人版和儿童版,儿童版则适合儿童手执玩耍,适合在中小学制作传承和学习表演。

纯艺舞吧广场舞花儿这样红_杨艺广场舞万事如意灯笼舞_舞艺吧灯灯

三、表演艺术创造性。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原则。鲤鱼灯用川剧锣鼓和吹打乐曲伴奏。舞蹈源于对鱼的生活习性观察,表现鱼在水中卷草、觅食、冲滩、打挺等动作模式,模拟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具有高度拟物性,又不失动作编排,和自由的创造性,加上以蓝白二色为主的表演服装,头戴方巾,脚穿扎花打鞋,更增加了艺术创造性和民间艺术色彩。表演中的艺术创造是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表现生活、提炼生活、创造生活的智慧结晶。

万古鲤鱼灯第一代传承人周树人(已故)接受采访 陈鹏摄

四、体育舞蹈。鲤鱼灯舞表演少则二、三条鱼,多则数十条鱼。耍鱼者充分利用手部和腕部的力量舞动鱼头和鱼尾,耍鱼者需具备一点的运动体能和协调性,前后两人互相配合达到和谐。特别是耍宝者要求则更高,几十条鱼共同表演时,由耍宝者统领全场,所有耍鱼者团结协作一气呵成。表演时场面宏大、此起彼伏,跑动全场,颇为壮观。表演者既要注意和另一人协调合作,也要兼顾整个团队的配合,一曲下来,通常汗流浃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体育舞蹈。这种体育舞蹈形式尤其适合中小学生学习传承,既锻炼了体魄又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近些年,大足区的龙岗一小、万古小学等学校申请成为传承教育基地,传承效果良好。

表演中的万古鲤鱼灯舞

杨艺广场舞万事如意灯笼舞_舞艺吧灯灯_纯艺舞吧广场舞花儿这样红

“心中有鲤鱼,眼中有鲤鱼,手中有鲤鱼”, 是万古鲤鱼灯舞追求人鱼合一的至高艺术境界,是以对鱼生活习性、动态的模仿为主,再加团体表演的主观艺术创造。其表演特点颇有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复制和抄录,而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之意。万古鲤鱼灯舞从扎制、开场到表演结束都没有任何的祭拜仪式,舞蹈过程中也没有强调繁衍或以捕鱼为目的的功利色彩,表演时间通常出现在喜庆节日之时,也不是在在劳动和农闲之时。由此看来,其动机形成基本可以排除和游戏、巫术、劳动等的直接关系,主要是来源于模仿祈福祈愿。但从其舞蹈表演过程本身而言,亦无通过祈祷达到某种目的的明确动作和行为表达,整个表演风格温润朴素,欢快喜庆,高度模仿性和艺术加工的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的精神升华。从它的起源和艺术特征可以看出,创作的动机纯粹来自于模仿的冲动舞艺吧灯灯,从起源到表演表达整个形态表达也更倾向于古代的“模仿说”的核心观点。

人总是有表现自然、征服自然的原始冲动,不管创作的动机如何,大胆的想象和表现是艺术产生、发展、成熟的动力,而不仅限于模仿。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不会停止,对艺术规律的总结和对艺术的创造也不会停顿。古老的音乐和舞蹈,在历史长河下流变而形成的宝贵艺术形式,是当今时代的根与魂,每一代人的每一步的探索和创造都将会在所处时代的留下烙印,从而形成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头再看历史上曾经留下的关于艺术各种学说,虽然农耕时代已经远去,但这些关于艺术起源学说的某些论点,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其实仍然没有消褪,对非遗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透过学说现象,试图剖析、总结传统艺术的规律,企盼它能随时代的发展而继续传承、创新,这也许是当代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我想,万古鲤鱼灯舞的人文价值也在于此,我们从各种学术视角去重新认识它的理由也在于此。

注释:

①王一川:《文学理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艺广场舞万事如意灯笼舞_纯艺舞吧广场舞花儿这样红_舞艺吧灯灯

②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③大足县县志编修委员会:《大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④万古鲤鱼灯舞确定第一代传承人为彭君瑞(1905年生)、周树人(1917年生)、盛仿尧(1907年生)、周世成(1915年生)等人,现均已故。

[] :Wangu dance is a art with folk in of , and is also one of the . with other , " " of and be to its and form. the ve of " ", we can and study carp dance, which has for and .

[Key words]:; carp dance; Art; dance

作者简介:黄剑武,湖北黄石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重庆文化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舞艺吧灯灯,重庆市非遗保护协会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美术创作与理论、非遗保护研究工作。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级美展,学术论文和艺术评论100余篇曾发表于《美术观察》《艺术百家》《美术大观》《艺术研究》《西北美术》《艺海》《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报》《大河美术》等10余种刊物,出版个人著作《大足剪纸艺术研究》《艺道追寻》等3部,现为《中国美术报》等报刊专栏评论家。主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省级)非遗项目14项获批。2018年入选重庆市文联当代文艺创作工程规划(2018-2021),2019年获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重点文艺创作作品扶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分享到:

点击下载热舞资源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