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8日,“炫动江淮——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舞蹈调演”作为本届艺术节暨2010年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的开场大戏和重要内容之一,于马鞍山大剧院举办。三场复赛、一场决赛,来自全省20多个单位的36个新创作品进行了精彩表演。
与以往不同,这次比赛分设群舞专场和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专场,并规定了作品的长度,凸显出舞蹈赛事的规范性;一批青年舞蹈编导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构思独到,题材新颖,展示了安徽舞蹈发展后继有人的可喜势头;不拘泥于专业和非专业团体的划分,吸纳各个层次舞蹈队伍的参与,更是彰显了艺术节“繁荣、展示、参与、共享”的主题和“重在展示、动在全省、热在基层、乐在群众”的理念,为钢城人民奉上了全省舞蹈佳作。
青春与励志:用肢体语言传递感动
在决赛中获得最高分的群舞《80后》,出于安徽省歌舞剧院年轻的编导王珊珊之手。这位本身就是“80后”的女孩子,因酷爱舞蹈进而“演而优则导”。人长得瘦小单薄,编舞却相当大胆。她将“80后”一代内心的盲目、矛盾、彷徨、挣扎,用爬、半蹲步旁移、顿步等现代舞语汇表现;将城市的忙碌、喧嚣、浮躁,用汽车鸣笛、手机铃声、甚至演员无序地说话来体现;用对比性等编舞技法,利用时、空、力的调度,将“80后”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外化,与观众产生碰撞;而舞蹈最后,正面向前愈来愈快超节奏的奔跑,更是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看到了这代人的觉悟、责任和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对他们充满了希望。
安徽省歌舞剧院的青年编导薛伟这次携新作《红》参赛,作品以3位革命志士的形象,向我们传递了当代青年敢于牺牲、勇于奉献、无悔承担的精神和意志。编导运用卡农技法,将3位舞者的单手举、正步走、举手行礼等典型舞蹈语汇同步、递进、多次反复,体现革命意志的延续和永不停止的前赴后继;具有雕塑感的造型设计,表达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力量;而《红旗颂》作为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起到了“革命摇篮、奋进号角”点睛之笔的妙用。
传承与创新:民族特色的艺术言说
安徽的舞蹈比赛,闻名遐迩的花鼓灯作品肯定不可或缺。老一辈艺术家郭铁、邓红、张士根、高小平、娄楼、赵新盟等都携新作参赛。群舞《舞动的淮河人》《兰花的歌》《淮水欢歌》《淮河春潮》等既不乏花鼓灯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又有顺应时代发展赋予传统动作以现代关照的舞蹈律动。
曾在全国、全省多项舞蹈赛事中摘取桂冠的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这次的作品又令人眼前一亮:由王利梅编导、24位女演员表演的群舞《千里长淮一条线》,在著名花鼓灯艺术家“一条线”陈敬芝老先生悠扬的灯歌演唱声中,将传统的“颤颠抖”、“三道弯”、“蝴蝶盘花”、“水中望月”、“缠头绕扇”等花鼓灯典型动作,镶嵌于现代编舞技法的队形变化之中,使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的传统舞蹈舞出精彩,在这批由淮河水滋养、看花鼓灯长大、专业训练有素、焕发时代精神风貌的姑娘们身上得到张扬,无论是形体动作的一招一式,或是队形变换时的整齐流畅舞出精彩,都显示出这支团队的整体实力,让观众充分领略千里长淮“一条线”后继有人的兴奋与喜悦。
还有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淮河水长长》、蚌埠市的《甜蜜蜜》、淮南市的《花鼓儿美》、淮北市的《故里运河》、省歌舞剧院的《嬉雨》等,都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作出了良好的诠释。
普及与提高:搭建社会文化大舞台
相对历届舞蹈比赛而言,本次调演是非职业队伍参与最多的一次。宣城、淮北等地的业余参赛节目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广德县文化馆的群舞《竹泉》,编舞、作曲和演员全由非专业人士承担;淮北市兰兰舞蹈艺术中心的群舞《兰花嫂》,一群年龄偏大身材欠佳的大嫂们,动作娴熟,队形整齐,情绪饱满。淮北师范大学的《淮乡情韵》,由该校音乐学院一批从事音乐教学的师生们共同演绎,他们英姿飒爽毫不怯场。舞蹈《长征》由省徽京剧院选送,庞大的演员阵容以戏曲舞姿、毯子功、把子功等高难度技巧为表现手段,将那段难忘岁月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等情景一 一再现。
纵观大赛,我们见证了安徽舞蹈事业前进的脚步,对其在文化建设大舞台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希望充满信心。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