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梁湘梓
上周末晚,爱奇艺《热血街舞团》终于收官,最终鹿晗王嘉尔战队获得“年度冠军舞团”,而在首期节目就有“戏”的肖杰则斩获了年度人气MVP。复盘《热血街舞团》的各项数据表现,可以说有惊喜也有尴尬。惊喜的是单集最高点击量2.3亿,成绩耀眼;但更为尴尬的是,每集点击量呈逐渐下降之势,而豆瓣得分最终停格在4.8分的时候,也难免让人唏嘘:这确实没法与去年大热的《中国有嘻哈》相提并论。
在网上有一种说法蜜舞团,说的是追嘻哈的人就是当年追民谣的那批人,而今年真正追着看街舞的,也许又是去年追嘻哈的那群人。
不可否认,无论是在《热血街舞团》还是《这就是街舞》中,都可以让人看到街舞与嘻哈之间太多的共性——地下文化、追求Love&、都爱……甚至在街舞节目中,也有不少选手会说唱,青睐于用嘻哈音乐进行舞蹈编曲。
但是当两档街舞节目都相继收官之后,更残酷的一个现实是:虽然街舞与嘻哈音乐有着共性,可是显然街舞没有能够引发去年那般的“嘻哈热”,没有出现霸占微博热搜的“盛景”,没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舞蹈作品,更谈不上拥有绝对商业价值的舞者或者舞团。
所以,2018年真的算得上“街舞元年”吗?
垂直细分的街舞综艺,导师与舞者如何打造立体画像?
说到舞蹈综艺,早在2006年东方卫视就推出了《舞林大会》,2007年湖南卫视也推出过《舞动奇迹》,还有此后在不同电视平台播出的《中国好舞蹈》《舞出我人生》《舞力觉醒》等等,实际上人们对于舞蹈综艺并不陌生。
只不过《热血街舞团》《这就是街舞》的出现,是在舞蹈综艺的基础上再进行的一次题材垂直细分,毕竟以往的舞蹈综艺中常常会涵盖街舞、现代舞、芭蕾舞、国标舞等多个舞种,而这样的垂直细分带来的好处,就是能够让观众对街舞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Hip-Hop、Jazz等等。
那么,在这样一个具有分众圈层意义的题材的基础上,要如何运用符合现在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去制作节目?如果说《中国有嘻哈》在第一期成功的靠后期剪辑打造了“梗”,那么显然两档街舞节目在话题制造上是存在不足的。
再次,如果说《这就是街舞》通过对于舞者个人形象的塑造以及易烊千玺、黄子韬等不错的表现在后期为其赢得了口碑与流量,那么《热血街舞团》确实做得相对尴尬。
首先,以导师们的舞蹈水平来说,确定不需要再多多练习吗?虽说导师的存在并不是说他们要有多么精湛的舞技,但是既然节目中需要靠导师的精彩表演来吸引流量甚至制造话题,那么最为基础的,至少导师应该表现出对于街舞的真正热爱,表现出一种专业素养,这点是《热血街舞团》在给人制造第一印象时就缺少的。
其次,是在后期节目推进的时候,导师与舞者们之间的呈现比例与表达重点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街舞》之所以能后程发力,最关键在于节目成功塑造出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舞者形象——无论是大神何展成、杨文昊,还是石头哥、韩宇、亮亮、淡淡、刘也,他们的形象是确定且饱满的。
并且,在塑造舞者形象的时候,导师也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70后罗志祥的综艺感、80后韩庚的严谨、90后黄子韬的真性情以及00后的易烊千玺不俗的舞蹈潜力,这些都是《这就是街舞》做得惊艳的地方。
那么《热血街舞团》呢?其实《热血街舞团》拥有一个很好的节目核心——立足于舞蹈团队的打造,实际上就是对于 “团魂”的一种召唤。但是在这个核心之下,节目遗憾的地方在于人数过多导致刻画得不够深刻,也就是看完节目大家难以对某一个舞团形成一个明确的印象。
而从导师的角度出发,似乎几位MC也确实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或者亮眼的人设,或许《热血街舞团》在制作的时候确实将精力过多放置在了舞台设计、场景搭建以及广告植入上,尤其是“热血之城”中那个“大机器人”,能看出来《热血街舞团》的投入还是很大的。只可惜,在对于舞团与导师的刻画上,还是稍欠火候。
同是亚文化,街舞为何比不上嘻哈音乐?
如果一定要深究为何两档街舞节目的合力都没有再造出去年的那股“嘻哈热”,原因也许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从传播介质上来说,街舞主打的视觉与嘻哈音乐主打的听觉,到底谁更有传播效力?答案显而易见。比如在《中国有嘻哈》之后,人们可以跟着学唱《Time》,也可以随口就来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但是人们并不会因为看了街舞节目,就突然来一个倒立,或者wave吧。
这其中涉及到的,一个是从技术含量上来讲,街舞更难以让大众“信手拈来”,另一方面则是嘻哈音乐确实存在着传播介质的优势,相较于视频,音频确实更适合场景化传播,比如人们可以听着嘻哈乐跑步、健身、开车,却无法看着街舞视频进行以上动作。
其次,从节目本身出发,《中国有嘻哈》的成功,除了“梗”让用户入局,也在于嘻哈包含着的不同的音色、曲调、肢体表现、感情色彩等等,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展现,更容易被大众get到。但是对于街舞作品而言,普罗大众要想领悟到舞蹈所传递出的某种思想与情感,并非易事。
因此蜜舞团,虽然同是亚文化,同是圈层文化,但是显然嘻哈音乐具备了更易大众化传播的优势,而街舞文化的传播相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这也是“街舞热”并未真正到来的原因所在。
“街舞元年”后,还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吗?
对于一直处于小众文化圈层的街舞舞者们而言,2018年随着两档街舞综艺节目的开播,他们终于被命运选中,被推至流量的风口。确实,互联网的造星能力就如同十几年前的电视一样,只不过是一段舞的事情。可是未来呢?离开流量明星的加持,他们真的call out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吗?
与曾经的摇滚、民谣甚至嘻哈音乐不同,街舞要在中国真正实现商业化,或者用《热血街舞团》中宋茜备采中那句话“不是中国人跳街舞,而是中国街舞”的目标来说,街舞的未来其实不在推出多少街舞节目,不在出多少街舞明星,而是在于“街舞厂牌”的打造上,这才是整个街舞产业的支点。
随着今年两档街舞节目的出现,确实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街舞厂牌,也对街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两档街舞节目编导选人时就是从目前国内知名的街舞厂牌里捞人。据悉,“《这就是街舞》从将近1000人中挑出了400多组舞者,最终选出100人。那些顶级的舞者一分为二,韩宇、杨文昊、石头哥这波去了《这就是街舞》,而肖杰这波则去了《热血街舞团》。”
但是放置到现实,经过节目而走红的明星舞者毕竟是有限的,当头部资源集中在这些明星厂牌的时候,剩下的大多数舞者与厂牌又该何处安放?或许这才是“街舞热”后,街舞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毕竟这一波“街舞热”引爆的只是部分舞者的商业价值,而当节目落下帷幕之后,这股热流能否支撑街舞产业实现商业化?街舞又该如何更加自然地闯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问题,更是机遇。所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是流行Old ,还是Urban,街舞的未来一定是从分众中来,到大众中去。
脚踏实地,或许街舞热才不会是梦一场。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