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老早就听说《这就是街舞》半决赛炸得人迎风落泪,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但最出人意料的是这期居然玩起了舞种交互,请来的像张傲月、朱洁静、李德戈景等无一不是现代舞、民族舞中的佼佼者。答主看的时候不禁心想:要是唐诗逸也来了就美了美了,这一期应该叫做《这就是街舞(Feat.舞林争霸)》。
既然这期玩儿舞种交互,那我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舞种交互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大洋彼岸教科书一般的舞蹈类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一直玩儿的就是这个——不同舞种的舞者合作双人舞,合作的舞种也是随机的。所以你会看到各种“奇观”:
Krump舞者和拉丁舞者合作现代爵士
踢踏舞者和现代舞者合作的
说实话,这样大的跨度,在作品最终呈现在眼前之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这种玩法,最大的两个两个目的是:
增强综艺效果。一来,随机舞种增添了节目的不确定性,每期都能埋下数个令观众“心痒痒”的伏笔;二来,相较自始至终单一舞种的呈现,舞种交互更富有变化,完美地解决了节目观感单一的问题。拓宽舞蹈与舞者的可能性。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高度,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交互才能进一步发展自我,同时拓展更广阔的前进空间。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交互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学科,舞台表演、音乐交互产生了声乐表演学科......舞蹈也是如此——舞蹈语言学、舞蹈与雕塑、舞蹈与建筑.......这样交互的尝试从未停止,舞种交互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正因为这样的尝试,美国如今越发淡化“舞种” 的概念,更强调“舞蹈”,而这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进步。
国内也曾学习过这一模式,然而《舞林争霸》或是《中国好舞蹈》取得的成绩不可与美版同日而语,甚至早早夭折。造成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这里就不做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街舞与其他舞种交互、碰撞的尝试也从未停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Urban——“为了达到最完美视觉效果,融合一切可用元素用于编排的舞蹈形式”——任何舞种在表达音乐上都必然存在短板,Urban产生的一大原因就是抛弃“舞种”的概念,博采众长,来消弭这一短板。
舞种交互以电影中的展现尤为戏剧化。而其中又多了一层值得玩味的心理因素。
街舞电影“老前辈”《舞出我人生1》,街舞与芭蕾的交互
《舞力对决1》,又是喜闻乐见的街舞+芭蕾
《舞力对决2》,街舞与Salsa的交互
这三部电影都是以齐舞比赛作结尾,主角方最终编舞的“大招”无一不是跨舞种融合。不论实际呈现出的效果如何,主角方都是大获全胜。这其实是在传递一种越发主流的看法——“舞种交互更抓眼球,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绝对舞力,甚至说“更高级”。
而观看过电影的旁友们不难发现,这种电影往往存在一种奇怪的“套路”——主角的街舞团接触到以芭蕾为代表的“学院派”舞种时,双方最初闹不和互相看不顺眼,尤其是“学院派”会看不起街舞,而最终,街舞舞者们会凭借“自在”、“充满激情”的舞蹈“感化”这群呆板的学院派舞者,他们痛改前非,一咬牙便投身进街舞伟大事业的洪流中。
这样戏剧化的冲突,从“元老级”街舞电影《霹雳舞》就开始了——守旧的评委们一开始看不起 doo他们的街舞,直呼“赶他们出去”,结果一看他们的舞蹈秒变笑脸,赞不绝口,甚至随着音乐律动了起来。(是不是这样的强转折现在这么一说都觉得shame)
任何既往的事件都应该怀着同情的历史眼光来看待。《霹雳舞》作为最早的街舞电影之一,在那个街舞刚刚诞生、兴起的时代,的确需要这样戏剧性的呈现来推广街舞。
但今天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大概是:
“新”对“老”的反叛“弱势”对“强势”的反叛
我们似乎还能在这些反叛中看到一些嫉妒、不甘、报复的影子在里面——在贴了多年亚文化甚至“低级文化”的标签后,街舞舞者们迫切地希望证明自己。
我也的确见过很多街舞舞者真拿着这几部电影,自豪地告诉我 :“看!街舞比芭蕾/拉丁/民族舞牛逼多了!”
应当说,电影放大了街舞“感染力”这一优势,所谓“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何况在戏剧化的手法下,你的长更长,而对手的短更短。
但“感染力更强”是否就等于“舞种更厉害”?
(首先声明,人文社科的谈论我们优先考虑大部分情况,非要举反例来抬杠就显得你幼稚了)
首先,舞蹈不只有“感染力”、“表现力”这些更外放的成分,还有“身体能力”、“柔韧性”、“呼吸”、“重心”等方方面面内化的功力,而街舞舞者对这些方面的锻炼明显是有所欠缺的,或者说不如学院派舞者下功夫、有体系。直观地看,中美两款舞蹈类街舞中“学院派”舞者在表现上普遍优于街舞舞者们。这期节目中,阿伟、亮亮等人无一不是街舞中的翘楚,但在李德戈景、朱洁静身边,大家的目光还是情不自禁会被转移走。更夸张的就是张傲月了,我一位朋友直言:“张傲月只要不从头到尾当托举的底座,就100%抢戏。”的第12季创新性地划分了“舞台队”和“街头队”两大阵营,结果从表现到成绩,“街头队”都是被“舞台队”碾压。
其次,从常识论,大部分学习街舞几年的舞者都不会再说“比牛逼”或者“比牛逼”,因为大家深知不同舞种表达方式、目的不同,不存在高低之分。为什么一跨出街舞,优劣比较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呢?难道跳个街舞还能跳出同仇敌忾、共御外敌之心?Peace & Love和难道是只针对街舞圈内?
很明显,“街舞就比街舞比芭蕾/拉丁/民族舞牛逼多了”的观点从事实到逻辑都是走不通的,这是个伪命题。
答主在这里提供几个对舞种的辩证看法:
舞种间没有绝对的优劣强弱,只是大家开发身体的着重点不同——注重身体分解,而摩登舞则讲究身体板正端庄;古典舞气息下沉、形体内敛,芭蕾气息向上,形体延伸;古典芭蕾负责叙事,而现代舞反叛芭蕾,讲究自我表达........没构成对等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舞蹈看作游戏中的属性图,不同舞种的属性各有强弱,一个舞种着重发展的属性对另一个舞种也许就没那么重要。摩登舞者专门练就像去寺庙里给和尚卖梳子。就像蔡文姬不会那么注重攻击力,但如果你非要给蔡文姬配破军+电刀,就别怪队友喷你坑。表现力是衡量一个舞蹈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但不可能是最重要标准。舞种的诞生跟其扎根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有些舞种因其诞生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根本不侧重表现力。街舞诞生的文化中舞蹈就是对音乐的直接表现,讲究自由、张扬,这很像我们最原始的舞蹈——“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而汉族主流文化下,舞蹈、音乐跟礼教捆绑在一起,更端庄、严肃,我们的中国宫廷舞自然不可能像街舞那样张扬、自由、富有表现力,但这能说中国舞就不如街舞吗?在中美舞林争霸对抗赛中,担任的评委的Pete便用这作为理由否定了唐诗逸的古典舞,不论出于偏袒美国还是他真的看不懂,这么说都有失大师风度,显得狭隘器小。
所有舞种的归宿都是殊途同归的,所有舞蹈的根本目的都是开发身体。其实如果把街舞谱出一张属性图,上面无非“协调”、“柔韧”、“力量”三项最基础属性,统称“身体能力”,至于“控制”、“表现力”、“爆发力”等都是衍生出的后话了。所以练习舞蹈,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身体能力。我的老师甚至会专门练习一些刁钻角度,他认为,开发身体能力、减少身体死角足以让你驾驭任何风格、动作,你就不会受困于pop、lock,你不再是一个、,你将一直保持在舞蹈的状态里——你是一个。这算是为那些追求“全面”的舞者提供一个思路。舞种的选择,可以博采众长,也可以专精一项,这只是艺术追求问题绝对舞力,同样不存在优劣。虽然韩宇在节目里的一穿七让所有人高呼牛逼,但这远不是“好舞者”唯一的定义。杨丽萍老师在自己的领域里走到了顶尖,但在《舞林争霸》里她也直言自己除了“那点东西”什么都不会,可没有任何人能说杨丽萍老师就不是好舞者。“博”还是“精”,从来只是个人选择问题,不是价值评判问题。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