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集中观看皮娜作品集的精华片段,有点像连喝了几杯意式浓缩咖啡,让人高度兴奋的同时,又有些目眩神晕。
大银幕上看《皮娜》的体验也是完全不同,舞者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在镜头下被聚焦和放大。留意到一些舞台表演时难以注意到的细节后,你会获得完全不同的观感。
开场,春夏秋冬之舞,皮娜逐一讲解示范每个动作的含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表达生动,简洁明了,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想跟着一起舞动起来。
这是电影中少有的一个整齐群舞片段。跟随音乐节奏缓慢走过舞台的时候,每个舞者的形象都短暂地被镜头捕捉到,年龄、体形、气质虽然各有不同,内在的韵律却像穿起珍珠的一条线贯穿始终。
离开舞台后,同样的舞蹈在山岭、在露天的楼梯上跳出后,又是另外一种风韵。舞者融入周遭的环境后,对四季轮回变更交替的模仿展现出了更宽广的意境。
皮娜舞集的舞美设计本来相当简洁,在有限的空间里,观者的注意力几乎会完全集中在舞者身上。电影加舞蹈,或者说舞蹈加电影后,舞者的空间被延伸到了街头、树林、水中、山上、电车里、废弃的工厂,舞蹈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想像在一个类似798的工厂空间里跳芭蕾,伏地拍摄的镜头聚焦地面上两只穿着芭蕾舞鞋,在水泥地上翩翩起舞的足尖,背景是远处有些生锈的各种大型钢铁管道,称其为古典主义的后感性表现如何?
舞集中的《春之祭》和《穆勒咖啡馆》都很有名,看过一次就不会忘记。《穆勒咖啡馆》对我来说尤其特别,因为20年前的一个冬日,在纽卡斯尔的泰恩影院里,看到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电影《和她说》,才知道了皮娜。
电影里出现的片段不长,但那种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柔情交织的复杂情感却被表达得非常清澈透明。皮娜似乎抓住了情感世界中某种原质性的东西,阿莫多瓦发现后,巧妙地将它嵌入电影叙事中,就像打开一个平行时空似的,让人得以一窥主角的内心世界。
舞者饰情,和阿莫多瓦的微妙致意相比,文德斯的影片可说是对皮娜的顶礼致敬之作,不过文德斯在这部身后之作中采用的皮娜历史映像寥寥无几,除了一些说话的片段,舞蹈片段好像只有《穆勒咖啡馆》中的一小段。即便如此,你也会感觉到皮娜无处不在的身影,她的舞魂似乎已经深深地融入自己带过的每个舞者。
有个女舞者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她说自己每天练习的时候,皮娜都会在一旁认真地看。想想在皮娜的注视下,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她觉得皮娜比她的父母都更了解她的身体,这种感觉对她来说实在是很奇妙。
皮娜大概是那种自己气场很强大,但可以收放自如的舞者。有个年轻的女舞者说她开始有些害羞,也许还有些害怕,在皮娜独特的指点下,她逐渐打开自己,慢慢地就发现自己跳起来后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概舞者到达一定的境界后,都会展现出让人着迷的像脱离重力般的飞升状态。
影片中有巴兰钦在滚动扶梯上随意起舞的一个片段。红色灯光形成一个包裹扶梯的画框,身材高大的巴兰钦做了很简单的一个重复转身伸臂动作,看起来曼妙轻盈,没有丝毫的拙力感。
这个片段也被用于混剪的影展预告片中,因为每一部影片放映之前都会放它,影院外的柱屏也在滚动播放,我重复观看了好多次。巴兰钦看似随意做出的一个动作,轻盈而浑然天成舞艺吧,所谓“一羽不能加”大概就是这种状态。
影片中恰好也有个片段(大概是出自《 Blues》)对这种状态作了很具象的表现。舞者头、肩、手臂被放上了形状不规则的几段树枝,他在小心翼翼地起舞时,身体对这些树枝展现出了非常精微的平衡能力,然而整个人的动作并无笨拙僵硬之感。
带有皮娜印记的现代舞并不需要故事就能直达人心,影片中的《满月》片段很精彩地体现这个特色。各个舞者的表达看似有些杂乱,气韵却在满月的意象统合下产生了奇妙的相互关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德斯在电影中对皮娜现代舞的这种精神特质可说是作了很直观的呈现。《交际舞》片段中,舞者年轻和年老时的两种状态通过交叉剪辑对比呈现,让人不由得感叹岁月真是不饶人。不过,在这皮肉变化的表象之外,你又会看到这些舞者年老后神韵犹存的状态。
艺术生命的长青大概就是这样。看银幕上这些身材、性情各异的舞者所表达的东西,不论是语言的,还是身体的,我想如果有舞神存在的话,皮娜一定是把自己献祭的先行者,才会有如此魔力吸引众多的追随者献身舞艺吧。
有句话她说得挺有意思舞艺吧,Dance, dance, we are lost,意思是跳起来,舞起来,否则我们就会迷失。
灵山絮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请先
!